A. 中考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的要求
考场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立意的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要准确、全面、快速地了解题目的含义,严格按照题目暗含或明示的要求行文,在体裁、选材、中心、情感、表达等诸方面符合题目设定的要求。
1. 准确
即要求对题目展现的各个部分进行合乎题意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准确是审题的命脉。如 “愿景”,审题虽无难度,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只写自己的美好愿望,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有的只写对“愿景”这个词语的理解,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这些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对“愿景”的内涵把握不准。愿景,指的是所向往的前景,表现了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一种理想、一种憧憬,这种期望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或社会的,但必须是美好的、幸福的。但相对而言,写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现个性色彩。在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形式比较好。文中对“愿景”的描绘,应尽可能表现得真切而感人。对如何实现“愿景”,则要表达得具体而实在,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华而不实。“愿景”给我们以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不畏险阻,越挫越勇,风雨过后依然傲然挺立。写作时,我们可以重点表达确定愿景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也可以重点记叙为达到愿景而要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审读和理解,就把我们的思维引向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层思考上来。如此,审题立意才算准确。
2.全面
即要求对题目或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等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加以综合,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中的“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故旧新知,也可以是历史上的硕师大儒、民族英烈;“手”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即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握住”就是要走向对方、接近对方、关注对方、温暖对方;“想”表明“握手”只是一种向往的情绪,内心的趋向,并没有真正发生。同时,“我”又限制了对事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主体必须是作者自己,因此,行文中必须处处有“我”的存在。“我想握住你的手”充满温情,给人以希望。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可能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必须全面。
审题的类型
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即材料加话题抑或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几种。不论哪种题型,其审题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同罢了。
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⑴要全面理解题意。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阅读伴随我成长”,题目要求写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在阅读中自己的变化与提升。如果只写阅读,不写成长,就不切题意。(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把握写作的中心。如“倾听”,应强调听取的过程及听到某种声音之后的内心感受。写作时一定要重过程、重细节、重感受而轻对象,因为听的东西不过是个引子,听后所引发的感受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要把这些感受形象具体、可观可感地表现出来才算切题。另外,“倾听”还关涉到施动和受动的问题,如果是别人听“我”说,就变成“我”在倾诉,就不切题意。(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某一过程、某人事迹等,就适合写成记叙类文章。如在题目的首尾有“谈”“议”“说”“论”一类字眼,或在要求中标明写出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看法的,就适合写成议论类文章。
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弄清提示语所表达的意思之后补充文题。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善待____________(亲人、生命、自己……)”,从本题已有的文字部分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你可以选择提供的词语,也可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值得关注的是,有的考生会填一些消极的内容,不去表现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态,自然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填 “打麻将”“抽烟” “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为标新立异,填写消极偏激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补写好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主题。如“_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但凡让你有所感悟、深受启发的人、事、物均可入题。它关注的是学生心灵的成长,思想的触动。我们若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找准切入口,便可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很多考生没能抓住文题中“触动”这一关键词,只知道一味叙事,事情讲完文章就结束了,虽然有生活情节,但缺乏感情的触动和理性的思考。许多考生不会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材料,雨中送伞、深夜就医、公车让座等陈词滥调的事例依然随处可见,更有重病不治、家破人亡等明显胡编乱造的作文频频出现。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作文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内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题写作。材料作文有三种形式:
⑴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材料,特别是文言材料的内容。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观点等等。领悟材料的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准本题的关键是要读透材料内涵,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材料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寓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以下一些主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同时还要看到,材料中小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那就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老鹰抓到小羊很正常,乌鸦没抓到小羊也很正常,焦点在乌鸦该不该学抓羊。我认为乌鸦的学习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可贵的,正如小孩说的“很可爱”。人类若没有想象和尝试的勇气,怎么会有飞机,怎么会有科技的发展?乌鸦即使抓不到羊也不可笑,最起码它敢于去试,知道自己抓不到也就不后悔了。有谁敢断言随着动物的进化,乌鸦永远抓不到小羊呢?说不定有一天乌鸦会长出比老鹰还要锋利的爪子呢!敢于想象和尝试很重要,失败并不可怕,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需要这种精神和勇气!所以从肯定乌鸦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⑵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我们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或写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或写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将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或写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题时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重要。具体审题可分两步走:一是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展开联想,联想到社会上类似的人和事,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画,还要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看懂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进行写作。
如:根据图画材料《霸占》作文
解读漫画《霸占》,合理立意后作文:(1)写一段300字以内的说明文字;(2)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
审准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漫画的内涵,挖掘画面的寓意。从表面上看,画面上是一个大胖子霸占了一个小瘦子的座位,有同学以此得出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主题。出现这种误读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细察画面细节,即画面中两个人物头上的“房屋”和“麦穗”,“房屋”代表住房用地,“麦穗”代表耕地,由此水到渠成地得出“耕地在逐步被住房蚕食,我们要保护耕地”这一合理主题。
⑶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因为这种作文要求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例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话题作文 以2000年高考作文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材料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算切题。和一般的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只要围绕话题构思即可,这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淡化文体概念,但不是不要文体界限。话题作文往往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可以展开想象,放飞联想;也可以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文体。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有更大的自由度,同学们能够尽情展现自己最高的写作水平。
审题的关键
1. 紧扣关键词语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写作时,我们需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2.把握话题材料
准确把握话题材料,一要关注整体,不疏漏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如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暗示我们只能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如果没有把握这些隐性信息,写起来就会跑题。二要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主题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三是要求同寻异,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这主要是针对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如果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不相同,其内涵上必有共同点,我们在审题时就是要找出这个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写文章的主题。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再看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关联点”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四是要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五是要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由此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记叙事件、抒发感慨的话题,进而写出具有新意、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3.重视提示语句
审题立意,不能忽视作文的总体要求。比如扬州市中考作文题“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此”就是上面材料所反映的全部内容,也就是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扣住“生活”和“学问”,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即使试卷要求这么明确,但还是有不少考生,通篇不谈生活,一字不提学问,更没有写到观察和思考,另起炉灶,成了“脱题作文”,应当吸取教训。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字数等等作了一定要求。同是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不要写成诗歌;字迹清楚,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则要扣5%至10%的分数。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4.把握文体要求
经过上面三个审题环节,你如果认为就完成了审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文体要求去写,结果令人遗憾。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注意即可。现在作文文体要求比较宽泛,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选择记叙文体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选择议论文,就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千万不能说明和记叙不分,抒情和议论搅杂。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审题时,认真研究作文要求,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来。像“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
以上四点,我们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文体写作过程中时刻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改正不合要求的地方。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3/30792.html
B. 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C. 作文要写好,审题是关键.看中考作文审题该注意些什么
练习或考试中拿到作文题时,千万不能不加思考动笔就写,必须要有正确的步骤。虽然写作一篇文章是困难的、复杂的,几个步骤相互交叉,但仍然可以切分为审察题意、确立题旨、选择材料、谋篇布局、运用技巧、连缀成文、复看修改等环节。认识和掌握每个环节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加快写作速度和提高写作质量,现将几个步骤简要说明如下。
一、审题
审题,即审察题意,弄清命题对写作的要求,揣摩命题的意图。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或文字、图画等材料时,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命题者通过这个题目或这则材料究竟想考自己什么。大多数人拿到题目,并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或只看到表面的内容,而没有用心体会命题者的深意,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走题了。要做到审题准确,必须懂得审什么和怎样审。
1、辨明体裁
即看命题要求写什么样式的文章,是应该写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应该写议论文。其方法有二:一是看命题有没有提出体裁的限制。有的命题已经指明是写议论文,那么你就只能照此办理。二是看题目中有没有表示体裁的字眼。记叙文常带“记”、“忆”、“游”、“一件”、“一场”等;说明文常带“介绍”、“自述”、“怎样”等;议论文常带“论”、“说”、“小议”、“有感”、“启示”等。
2、确定范围
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所写文章内容的宽窄。比如写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是写一个还是写几个;写事,涉及的时间、地点要具体、清楚。
3、把握重点
就是掂量一下要写的重要内容。对于给定的题目,要抓住关键字眼,即所谓“题眼”,要善于进行语法成分分析,短语的附加成分和句子的谓语成分,一般是写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自己拟题目的作文,要能围绕自己所拟的题目写出主旨。有些材料作文,可以确立的论点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那么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中心论点后,就要对此进行充分论述,不能围绕这个中心论述后,再围绕另一个中心论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多头多脚”。
D. 如何提高作文审题能力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文章成败的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的粗心大意。
先说审题
审题就是推敲命题人的用意,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该写成什么文体,该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该 写些什么内容,该确定怎样的中心,该 选用什么材料,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该以什么为重点加以说写,该表达怎样的感情,等等。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一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不加限制的一面,这两 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这是审题的大要。
审题要点:
审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词语的,应写成记叙文,如《海滨仲夏夜》《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题目中有一个“记”字的,不管在什么位置,孝提示你写成记叙文;以事物名称作题目的,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题目中有“介绍”“方法”“规则”“说明”等词语的,大都应写成说明文;题目中有“论”“议”“谈”“说”“喻”“驳”“斥”“读”“读后”“观后”“有感”“启示”等词语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是个句子(包括反问句和无主句),蕴含某种哲理的,或者能表明某种看法或主张的,一般也应写成议论文;题目是个并列短语,题意要求说清并列的两方面的关系时,也要写成议论文;题目仅是一个词时,如果是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无疑是写人的记叙文;题目不完整时,得按题意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有些作文题不是一个题目,而是给你条件或材料,审题时要把所有条件和要求搞清楚,材料尽量全面用上。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题目的“自由空间”,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此外,如果碰上给材料作文(含自拟文体的“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匆下笔。
总之,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
再说立意
立意,指的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
立意要满足哪些要求呢?可简括为五个方面十个字,这就是: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
1.立意要正确
确立的中心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积极意义,感情健康。
2.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提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3.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意。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好文章。
4.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思想,因袭守旧。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情和意密不可分,写作时要自觉地把情和意联系在一起,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真实。
5.立意要集中
就是说一篇文章最好只表现一个中心,不要多中心。
怎样立意呢?一般有四种方法。
一是根据题目立意。有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立意应着重考虑选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有些题目只暗示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和文体类型,这时立意就应自定中心。
二是结合现实,注入时代精神。
三是托物言志。
四是借用成语、格言、谚语、警句、名言、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立意。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纠正。
当然审题要找关键字,可能你不能一下锁定关键字。但这不要紧,这种感觉得慢慢练。我不知道你们那儿考啥类型作文。我就按照命题作文来说吧。而且你还定位你自己的问题,到底是看到题没思路?还是容易跑题呢?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大相径庭!希望你定位一下问题。如果是没有思路,那问题不太好解决,这是个人想象力的问题,是从小到大锻炼的;而易跑题则只需要强化对限制条件的感知即可,长时间的锻炼后你可以很轻松的锁定限制性条件,防止跑题!
E. 写作前如何审题
写作技巧-作文审题方法---整体审视法,顾名思义,就是写作者从整体上去审视作文题目。对作文题目,从题意、题型、选材范围、文体要求、表达方式、写作要求,直到根据写作者自身条件可能引发出的题旨、情感、内容等等作同步审视。
---这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这是事物运动状况的本来面目。审题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快迅审题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活动不可能慢条斯理,不可能按部就班,不可能一一分解得那么细地来考虑,而往往快速地从整体作审视的。如同突然地被介绍认识一位新的朋友,人们总是对新朋友一眼望去,有一个整体印象。高矮、胖瘦、肤色、容貌、服饰、气质、风度、谈吐等同时映入脑海,而决不会一一分解作观察的。同时,自身对这位新朋友印象的深浅、好恶、喜厌,是愿意交往还是回首即置至脑后等等,也是从整体作出大体的判断的。作文的审题,也是这样。
---快速审题的整体审视,是主客观统一的审视,即对客观作文题目与写作者主观能力和条件的同步审视。它是理、情和事实材料的综合审视。整体审视法强调写作者、审题者内省自身。大家知道,审题的目的任务是为了表现由题意而生发的题旨,从而写成一篇文章。因此,审题当然要把握准题意,以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通常情况下,写作者、审题者自身往往被引向只知揣摩题意,而不揣摩自身对作文题目题意的理解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考虑自己因题目而引起的情感,不审定自身表现或阐发题旨所具备的能力与条件。
---总之,快速审题的总体审视法,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把握准题意和要求,根据自身对题意的新发现和自身的努力与条件,快速作出写什么和怎样写的决断。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审题的方法。同步审视法 ---非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审题不能这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都作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这些,而盖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的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像一般射手那样,第一部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审的程序是:
(1)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2)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3)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4)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5)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的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等式,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办事,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事》这个题目,瞬间就能作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作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题材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需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十强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八六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去“趣”加以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瓴是当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他各部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与学校的改革新事。发言和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题材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使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比较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的把握其表意中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做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中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重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如《难忘一天》,《难忘的时刻》,《难忘的日子》,《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他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住“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她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
F. 小学生作文怎么审题 作文审题的三个方法
命题作文通常规定了题目和拟题的范围和要求,按照题目和规定的要求去写作文。命题作文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其命题形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全命题作文,如:《难忘的一件事》、《春天的校园》、《我和老师》等;二是半命题作文,如《____教育了我》、《一个______的人》、《我爱我的_______》等;三是提供条件或范围的题目,如“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重点部分写详细,其它部分写简单些”、“就我市的卫生状况,请你给市长写一封信”等。
命题作文的完成一般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写作和修改六个阶段。审题是写命题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审题也叫解题,要求仔细分析题目,审查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选材范围,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和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重视审题的重要性,或者还不要审题,有的甚至连作文的题目和要求都不细看,提笔就写,拿笔就画,结果闹出偏题、跑题、扣题不紧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悲剧。
那么,小学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一、弄清楚命题作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往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因此,审题时先要弄清楚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一般来说,命题作文限制的有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等,弄清楚了这些,也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1、体裁。对小学生而言,一般是以练习写记叙文为主。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将其分类,看清楚是属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还是属于“日记、书信”之类的。如《我的老师》就是写人的;《看日出》是写景的;《难忘的一件事》是记事的;《荷花》是状物》的。日记和书信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2、时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3、地点。如《公园一角》的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4、数量。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5、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当然,命题作文限制的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并非每个作文题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
二、审题时,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扣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
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
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
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亿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我们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够扣住“题眼”,写作文时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现偏题、跑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三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选材范围太狭窄了呢?不是的。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展开联想,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例如:《暑假趣事一件》,分析:①体裁:写事的记叙文;②题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样的事情,题目没有限制。那么,我们就可以打开思路,放开思维,拓展视野去选材。写什么呢?游泳?看电影?做家务?义务劳动?等等。③时间限制了是暑假;④数量限制了是一件,但是暑假生活有一个多月,发生的趣事几乎每天都有,可供选材的“趣事”少说也有几十件,由此可见,限制之外的范围很大,选材范围非常广。再如《记我身边的一个人》,分析:叙述的对象是“人”,关系是“我身边的”,这是题目限制了的,但是我身边可以写的人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等等,这些都没有限制。
因此,我们在写命题作文时,不要受限制,既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限制和要求,又要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以上是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和认识。通过作文教学实践,觉得“小学命题作文审题三不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而且,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小学作文训练如果能够辅以浅显易懂的理论指导,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有一盏指路的明灯,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G. 作文审题有哪三个步骤如题,不要长篇大论
1.看清材料,领会内抄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H. 教小学生作文审题的技巧
一、命题作文小学作文题目:
(一、写人类小学作文题目)
1、朋友,对不起内! 当时应该那样容做(提示: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你想对哪位朋友说声“对不起”?)
2、我最感激的一个人.(提示:你为何感激?请饱含深情地去写)
3、我是个好孩子.(提示:好在哪儿?)
4、我有一个好伙伴.(提示:为何说是你的好伙伴?好在哪儿?)
5、不值得我尊敬的一位长辈.(提示:为何不值得你尊敬?)
二、记事类小学作文题目
1、让我气恼的一件事.(提示:什么事让你气恼?)
2、这次我做对了.(提示:你做对了什么事?)
3、一件美好的往事.(提示:这一件怎样美好的事?)
I. 作文审题有何技巧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
J. 作文审题思路怎么写
1、仔细看题和提示
2、确定要写作文的题材
3、列写作提纲
4、动笔
5、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