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1965年小学语文课本

1965年小学语文课本

发布时间:2021-01-07 09:35:20

❶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12册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宋庆龄的墓旁以同样方式安葬着普通专的李燕娥。
第二段(第属2至第4自然段):李燕娥初见宋庆龄。
第三段(第5至第7自然段):李燕娥对宋庆龄全心全意。
第四段(第8至第10自然段):宋庆龄对李燕娥关怀备至。
第五段(第11、12自然段):赞扬宋庆龄的民主意识。
(也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2-10自然段合为一大段,讲宋庆龄与李姐亲如姐妹的动人故事。)

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的资料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00【作者】许申高
00【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课
00【形式】略读课文
00【载入】大陆内地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本
编辑本段
文章简介

00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谢之情。
编辑本段
课文全文

00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00守候书摊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往往这时候,羞愧不已的我根本不敢回头去看他那张瘦削的脸。当我第二天上学经过书摊,看见坐在轮椅上的他依然宽厚地向我一笑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才得以平静。
00如果没有他每日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继续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00当时我正在读《红岩》这部小说,江姐忍受酷刑时那十指连心的疼痛直锥我少年的心。我泪流不止。偶一抬头拭泪时,我瞥见了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坐下慢慢读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只小凳子。
00当时我完全忘记了白看书的尴尬,正要坐下的一瞬间,突然身后有人揪住了我的衣领。我张皇地回过头来,发现是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父亲的两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
00“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
00“我不反对他看书。”父亲说话变得嗫嚅,“是,是为其他事……”说罢,父亲夺过我手中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年轻人,拽着我走了。
00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以及握在他手中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00晚上,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00从此,每天清早我就去山坡上扯马草,上学前卖给那些马车夫。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的坐下来 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
00可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
00有一次,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马车夫时,经过了书摊。轮椅上的他叫住了我:“怎么不来看书了?”我抖抖手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00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面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00闻声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可能是他的妹妹吧。
00“碧云,咱们家的那匹马正愁着没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00姑娘茫然地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00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00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00很久之后的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他见我来了,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接连喊了数声,可碧云迟迟没有出来。“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00“我自己提进去。”说着,我就往他身后的木板房走去。
00“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00“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可惜那天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00“回来!”他在身后吼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00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来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00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
00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 [1]
编辑本段
全文特点

00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着“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又如,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00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如,残疾青年关心“我”的读书:“我”读《红岩》一书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吧’”;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威胁“我”。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00许申高,男,汉族,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人,出生于1965年元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许申高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小说、散文、故事、纪实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作品以感人见长,在圈内有“催泪专家”之称。
00迄今为止,以本名和多个笔名在《湖南文学》、《知音》、《家庭》、《故事会》等多家刊物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500多篇,累计200多万字,有数篇被《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刊物转载,并被多家出版社收录进文学作品集中。其中《想讨一本书》收入到《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别饿坏了那匹马》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期语文课本。另有多篇获奖,《三个女人一件衣》、《善心如水》、《留下一张笑脸》连续三年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故事”,其中《三个女人一件衣》获首届中国故事节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奖。个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过。
00网络上流传的主要作品有:《别饿坏了那匹马》,《想讨一本书》,《谢谢你的生日》,《善心如水》,《捡酒瓶的男孩》,《最好的奖励》,《那夜她心静如水》,《爱在墨脱》,《留下一张笑脸》,《征文征出的生死情》等。
编辑本段
中心思想

00“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一共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二次是残疾青年说的,第三次是作者“我”说的。 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表面上是青年对自己家的马的关心,不让他饿着,实则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把时间花在读书上。 第二次说,是为了让“我”更加相信残疾青年家里真有这么一匹马! [2]
编辑本段
课文分析

00作者小时候十分喜爱读书,但是因为没钱,买不起书来看。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而买下作者扯的马草,让他有继续在书摊看书的机会。
00从“流连忘返”和“偷看”知道了“我”爱读书,执着的爱着书,但是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书看。因此,“我”常常在书摊上看几则故事,便溜之大吉.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痛骂了“我”一顿.从“无奈地摇摇头”明白了“我”心存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残疾青年。后来,“我”在父亲的建议下,打算用卖马草的钱去书摊上去看书,但是,马草并不好卖,所以好久没有去书摊.残疾青年知道后,慌称家里有匹马,让作者把马草卖给他。我从“叮嘱”二字感受到摊主十分认真,怕“我”记不住把马草卖给他,又从”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中明白残疾青年希望“我”及时送草,不要厌恶,其实就是“我”天天来看书,增长知识。等“我”发现了这善意的谎言,摊主却向‘我’道歉,说自己可能伤害了”我”。可以看出他为了不让你我尴尬,决定先让一步。
编辑本段
词语理解

00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00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00攥:握。
00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00瞥见:一眼看见。
00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00张皇:惊慌;慌张。
编辑本段
句子理解

00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00“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00②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00“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00③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00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00④“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00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00⑤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00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❸ 有多少人曾被语文课本上的这篇课文愚弄过《巨伞下的城市》

曾经有这么个计划,但是没有实施。Wiki原文内In 1979, the city resear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ome over the entire city of Winooski, to rece heating costs ring the winter. The proposed dome would have been 200 feet (61 m) at the center,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would have been banned.[8] Though the dome was never built, to this day the city's planner defends the concept, insisting "Economically, it's a slam nk," and adding "You could have had year-round fly-fishing."[9]
采纳哦容

❹ 在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对黑夜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请问是以下那本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第一章:南门 :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 上。……”

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0,11,12课作者

第十课:许申高 ,汉族,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人,出生于1965年元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作者, 现为职业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小说、散文、故事、纪实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作品以感人见长,在圈内有“催泪专家”之称。而且《别饿坏了那匹马》已编入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十课的课文。

迄今为止,以本名和多个笔名在《湖南文学》、《知音》、《家庭》、《故事会》等多家刊物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500多篇,累计200多万字,有数篇被《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刊物转载,并被多家出版社收录进文学作品集中。其中《想讨一本书》收入到《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别饿坏了那匹马》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为略读课文。另有多篇获奖,《三个女人一件衣》、《善心如水》、《留下一张笑脸》连续三年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故事”,其中《三个女人一件衣》获首届中国故事节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奖。个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过。 第十一课:落雪原名:郑振铎

笔 名:西谛、郭源新、落雪男

出生年月:1898年12月19日

民 族:汉族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和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入选小学教材 第十二课译者:顾周皓
希望寻为最佳,打这么多字不容易啊!谅解下。

❻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65…68的内容读后感

读《万年牢》有感
在语文书中有许多课文,但《万年牢》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
文中的父亲是一位走街穿巷卖糖葫芦的普通人,可是他做事认真实在.做糖葫芦的材料要上等,制作工序不能添油加醋,父亲的认真实在终于有了回报,进了天津大字号做糖葫芦,可父亲却因为那里掺假而辞去了工作.让我感受到那位父亲真诚为人的道德风范.
父亲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指好产品会受到顾客的信赖,赢得众多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可是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却做不到.
昨天,我和妈妈上菜场买菜,我看见一只只螃蟹,直流口水,拖着妈妈去买几只,小摊贩说这些螃蟹满身都是膏,可好好吃啦!可拿回家一看,有一只螃蟹分明是一汪水,唉,被受骗了.这不,今天,我又去菜场买菜,卖菜的小摊贩说这菜刚从菜地里拔来的,可新鲜了,但回家尝了尝,却老的能嚼出渣来.我想这些商贩子看起来是赚得多,可这样的店是不会留传千古,是不会经久不衰的,他们的假面具终有一天会被揭开.
这些事让我懂得,我们这些小学生做题要认真对待,不能只把它当成任务,一心想着嬉戏,而把作业马虎了.
读《万年牢》有感
最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万年牢》.课文讲的是:父亲是有名的做糖葫芦的能手,他的生意在天津一带非常好.因为他做糖葫芦的材料都是选用最好的:新鲜的红果、海棠、山药和红
小豆,削好的竹签、冰糖做出来的糖葫芦让人吃一口直叫好,父亲一直不做亏心生意,他很诚实,不会为了赚钱而骗子人,父亲一直教我做人也要做“万年牢”.小豆,削好的竹签、冰糖做出来的糖葫芦让人吃一口直叫好,父亲一直不做亏心生意,他很诚实,不会为了赚钱而骗子人,父亲一直教我做人也要做“万年牢”.
读后我受益无穷.我觉得父亲做事认真、仔细、诚实,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老板叫父亲少放些葫芦,糖,做点儿假,可是父亲不听,因为他想到了买主,想到了吃糖葫芦的人,他们一直信任父亲,付了钱,卖到的却是下等的糖葫芦,他不能这么做的.老板给父亲的帮手,父亲觉得他动作太慢,不如他的女儿.父亲口中的万年牢表示产品的万年牢,表示了生意的万年牢,表示了人品的万年牢.万年牢的人品,诚实、守信和糖葫芦的产品质量好,工艺高.“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句话不只使作者一生受益,也使我受益匪浅!

❼ 小学语文课文:夏天过去了

《夏天过去了》
可爱的夏天过去了,
可是我还十分想念,
那些个可爱的回早晨和黄昏,
象一答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
清早起来,打开窗户一望,
大地一片绿,天空一片蓝,
多谢夜里一场大雨,
把世界洗得这样新鲜.
耀眼的阳光当头照着,
我们在菜园里拔草,
管菜园的老爷爷送来一桶茶水,
还称赞我们干得又快又好.
老榆树下面是个好地方,
我常常在那里歇凉,
我把脚伸到树旁边的小溪里,
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歌唱,
有一天我们在地里守夜,
守到半夜大家谁也不肯去睡,
我们捉住了三个小偷,
他们的名字叫刺猬.
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
象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
夏天过去了,
可是我还十分想念!
(1965年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课文)
P.S:不好意思,作者找不到了,见谅!

❽ 八一年湖北语文课本路遥散文有哪些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

贾平凹(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

阅读全文

与1965年小学语文课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