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小学升初中大纲

人教版语文小学升初中大纲

发布时间:2021-02-02 07:02:55

1. 小学生升初中重点考什么语文

重点
先做好课内的
课内一定不要丢分
看看古诗词和生字
然后多做阅读题
和作文
这三点是主考

2. 人教版初中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近三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适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根据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五、内容目标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文学常识
(1)识记 A
①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②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①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写作
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标点正确,书写工整3分,不写错别字3分(错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三分。书写工整、美观3分;书写清晰、工整2分;书写整齐,无涂改1分)。
(2)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六、考试时间与形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
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
七、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
(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6年5月适应性考试卷型基本相同。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
(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
(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
(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
2.试卷难度及比例
(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
(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
八、卷型结构
板块安排。2016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块作文。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九、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
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
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
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
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
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在作文中考查。
7.文章阅读:①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②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6荆门5月中考适应性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6年选出课本中的45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
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
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

3. 小学升初中考试的科目及具体时间

小升初考试一般是先报名过几天后考试,今年的小升初考试基本上都结束了,如果明年考内试的容话,应该在5月份,各个学校基本上开始招生。不过一般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6月份进行的比较多。小学毕业生不论是按志愿录取还是通过微机派位录取到民办或子弟学校或富余学位公办寄宿制初中的,其民办或子弟学校或富余学位公办寄宿制初中的录取结果为最终录取结果,其原公办初中派位结果自动取消(禁止公、民办学校学籍异动)。

考试时间最长为二十分钟,最短为五六分钟。小升初考试是由各个学校半公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因此它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针对这样的特性,在此我想就这一角度入手谈谈小升初考试的误区。小升初不仅是考试,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4. 语文书 “大纲版”和“人教版”有啥区别

“大纲版”跟“课标版”相对,
“大纲版”是目前还没有实行新课程(新课标)地区所内用的版容本。

“人教版”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版本。由于2000年以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基本都是人教社出版的,所以“大纲版”也就基本上与“人教版”成了同义词。

“课标版”就很多了,新课程以来,更多的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编写和出版,所以目前不是人教社唯一一家在出中小学教材了。

当然,人教社是历史最悠久的,规模最大的,从很多方面看,人教社依然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教材出版的专业队和国家队。

5. 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

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


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
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
小数、
分数、
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
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
答应用题的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量与计量、
简单几何图形、
统计的一些初步知
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
小数、
分数的四则运算,
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
要达到
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
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
推理,
逐步学会条理、
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和儿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需的、
学生能够接受的、
最基础的数学只是作为教
学内容。
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部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
在确定必须教学的基础的内容的同
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

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
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
一般不超过四位数;
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
另一个乘数
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
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
一般不超过
三步。

在低年级教学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

分数四则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

估算在日场

生活中有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

应用提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呈现形式多样化,
除文字叙述外,
还可以用表格、

画、
对话等方式,
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用算术方法解

反叙

应用题只作
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

量与计量,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按照立体一平面一
立体的顺序安排,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
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
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
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
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
合理安
排。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要结合有关内容,
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搜集、

理、分析的过程,逐步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对于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

学一些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有利于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也可以为进一步中学数学作为
必要的准备。
简易方程的内容只讲到
ax±
b=c, ax±
bx=c.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般直接设未知数。

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留有余地,
增加灵活性。
在编排时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
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处理好数和形的关系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
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六年制小学

一年级(
每周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

20
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整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

100
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整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

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

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

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

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难、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
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


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
逐步抽象出数。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
10
以内数的组成。
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


认识计数单位








初步理解个位、
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熟练地数
100
以内
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3


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和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
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
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
减一位数。
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


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
1

=10
角,
1

=10
分。要爱护人民币。

5


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知道
1

=10
角,
1

=10
分。要爱护人民币。

6


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
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


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每周
5
课时)

(一)数与计算


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
)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
)混合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四)应用题

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六)

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


认识计数单位


”“







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
数位顺序,会读数、写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


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和在
100
以内),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整百
或整十的数,
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加法和用加法验算减法。
初步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
习惯。

3


知道乘、除法的含义和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知道乘法
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悉全部乘法口诀,
能够熟练地用口诀求积、求商。
熟练地计算除数是
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


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两步式题。认识小括号。

5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知道
1
米、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会进行长度的简单计算。

6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公斤)秒,初步建立
1
千克的质量观念。

7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60
分,
1

=60
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
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9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0


会解答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会分部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
算的应用题。

11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年级(每周
5
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


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
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
数的除法。
0
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2


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
0
的简便算法。

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


四则混合运算。

三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4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

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面积单位。

(三)

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面积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

应用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

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例如记录
10
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教学要求

1


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2


掌握两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法则,会笔算乘除法。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验算乘法。
会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十数的乘、除法。学
会一些简便算法。

3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

4


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初步学会计算简单
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毫米。知道
1
千米
=1000
米。
1
厘米
=10
毫米。认识质量
单位吨、克,知道
1

=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会进行长度和质量的简单计算。

6


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


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
1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的面积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8


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9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四年级(每周
5
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计数单位

十万
”“
百万
”“
千万

。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
大小比较。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2


加法和减法。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加、减法算式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X



3
)乘法和除法。

积的变化。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
0
的简便算法。

乘数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X



4
)大数目估算。算盘或计算器的介绍。

5
)四则混合计算。

中括号。三步计算的式题。


6
)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自然数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读法和写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

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7
)小数的意义、性质,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近似值。

加法和减法。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

量与计量

年、月、日。平年、闰年。世纪。
24
小时计时法。

角的度量。

面积单位。

(三)

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的测定。测量距离(工具侧、步测、目测)。

射线。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垂线。画垂线。平行线。画平行线。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

统计初步知识

简单数据整理。简单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的平均数。
(五)

应用题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六)

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假期里,
学生小组组织一次考察活动,
根据预算,
每人需交纳
活动费多少元。

教学要求

1


认识计数单位

十万
”“
百万
”“
千万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认
识自然数和整数。会根据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近似数。

2


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学会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
减法的简便算法,
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加、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会根
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
x.
3


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验算乘法。知道商不变的性质。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
除法。
学会一些简便算法。
初步掌握乘、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会根据这种关系求
未知数
X


4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会进行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

5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对位数个数的限制与整
数加、减法相同)和简单的口算。

6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与闰年以及各月的天数。会用
24
小时计时法表示
时刻。

7


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大小,会量角器量角和按照指定的度数画角。初步认识垂线
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知道
三角形内角和。

8


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初步学会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
量较短的距离。

9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简单的平均数。通过统计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0


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1


结合解题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认真负责的态度。

1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五年级(每周
5
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


数的整除。

能被
2

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100
以内质数表。分解质因数。
约数和倍数。公约数和公倍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


2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乘法和除法。积和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

超过三步)


3


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分数加、减法运算(不含带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分
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

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
(ax±
b=c,ax±
bx=c

.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

量与计量

体积单位。

单名数和复名数(计算面积或体积一般不使用复名数)

(四)

几何初步知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

长方行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

统计初步知识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六)

应用题

相遇问题。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七) 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调查某月10家住户水、电、燃气费和 房租分别交纳的钱数或10家农户各种农作物的年产量,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 知道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的)和最小公倍数(不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概念)。
2、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对位数个数的限制与整数乘除法相同)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3、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 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5、 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
6、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行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7、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知道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8、 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9、 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六年级(每周5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 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 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 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三) 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四) 统计初步知识 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五) 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率、税率等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 (六) 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就家中的卧室,画一个平面图。 (七)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2、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会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 认识圆。会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 认识圆柱和圆锥。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6、 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绘制统计图表要注意整洁、美观。
7、 会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步)。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会看地图上的比例尺。
8、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 9、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比较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
表述词还有

认识

等。

理解: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
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
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判断或计算,
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是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

运用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会: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教学活动。

比较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

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
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6. 小学升初中人教版语文一般考哪些题

一、 看拼音写词语(5分)
suō máo huí móu ān yì zèng liàng xuān xiāo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12分)
1、 形容人谈论的成语:
2、 六年来,一定有许多名言使你深受启发,请你试着写一条曾经给你启示的名言,并写出作者名称。
3、 你能写出一首送别诗吗?
4、 对对子:
北国对 莺歌对
5、 写出句子中与繁体字相对应的简化字。
黄果树瀑布的水花飞溅到游人的脸颊上。
( ) ( ) ( ) (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相关练习。(15分)
1、那雪白的蓑毛,那 结构,那 的长喙,那 ,增一点儿 ,减一点儿 ,素一点儿 ,深一点儿 。这段话写出了白鹭的
特点。
2、烟台的海是 ,是 ,是
,世世代代的烟台 。
3、本学期,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 ,因为
四、综合改错(8分)
过去,语文对我可不怎么感兴趣,自从读了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读者”已后。我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就下苦工学习。如今,我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了进步。以后,我还要连续努力,挣取得更好的进步。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九寨沟(13分)
一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所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称为“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1、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用得挺好的,值得积累,我要把它给记下来。 (4分)
、 、 、
2、这段话写了很多景物,但我细细地归纳了一下,其实主要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景物?(4分)
3、人们把这里的湖泊称为“五花海”、“五彩池”,是有原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请你根据九寨沟风景的特点来给她写一条广告语吧!(2分)
(二)啄破硬壳(17分)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乡家里的母鸡在孵小鸡。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趴在土炕(kang keng)一角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鸡蛋挺多的,我们能听到小鸡雏(chu chou)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着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了。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米粒大小的孔,从那个小孔里看见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hui zhuo)。
这时,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吱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一把拦住了女儿。
大娘说:“孩子,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嗒,嗒嗒……”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似乎没有变化。
女儿为了要帮小鸡雏,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
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农村老大娘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是那样平凡,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却让人思索。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3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平凡( ) 冷酷( )
3、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2分)
4、读带“一”线的句子,再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4分)
问题:
答:
5、大娘的话里蕴藏着什么道理?假如你在场,你想对大娘说点什么?(4分)
六、习作(30分)
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想象,以“孙悟空三考六(2)班”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与400字。
孙悟空听说六(2)班连续三次被评为“雷锋班级”,他将信将疑,就前后变了三次,观察和考验了六(2)班……
2、 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习作表达
在你的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对手吗?你和他(她)之间又发生过什么事呢?请你以“对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字迹端正,400字左右。 希望 采纳 谢谢、

7. 人教版语文小升初考试重点的题型

语文考试主要包括拼音、字词、句子、阅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知识部分约占50分,阅读部分占20分,习作部分30分。

8. 小学升初中总复习—语文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

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

(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

戍鱼阳

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

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

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

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

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

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

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

、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

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

也 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很多要认真看呀~^_^哈哈,其实还有很多,不过要受字数的限制,要多一些的话,可以加我,312389359 随便你~)
回答者:主宰者2 - 助理 二级 4-20 21:37
看了楼上的总结,范围太广而且脱离中考轨迹没太大的可用性(另外,太多了难以入目)

其实,现在中考语文题型就那么几种,
给你一些建议(我相信这样会更好):

第一轮复习时,将课本通看一篇(非常仔细地看),特别是看文言文部分和诗词部分,再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将初中要求背诵的50篇文言文和诗词力争都背下,最少也应背下重要句子或名句及它们的意思。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综合性学习和课后阅读(如名著导读等),这几年中考都在考,综合性学习部分一般有 3——5分,名著导读部分一般也有3——5分,所以应适当注重。文言文和诗词部分一般高达20分以上,这些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尽量不要失分。

第二轮复习时,从字、词、修辞、语言运用、病句修改、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这几方面入手,分层分类逐步训练。
最后查漏补缺,综合性训练中考题型。
必须注意:
1、复习前一定写好复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
2、多了解实事,多训练人文、环境、外交等方面。

9. 小学升初中语文主要考什么,咋么复习啊

从小学开始,语文数学英语就是一直都在学习的,我们真的能学好吗,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都很迷茫,怎么才可以把初中语文学习的更好呢?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这么困难,让孩子们都望而却步吗?

一、基础默写,不能除出错

语文考试中虽然默写占比不大,但是往往1分就会在考试中失利,老师说1分1操场,这句话绝不是开玩笑,我们要重视这些默写,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在考试时靠细节取胜.

二、作文题百变,找到新思路


语文考试最重要的就是作文,也是考试中最重要,占分最高的部分,学生们都会比较重视.可能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作文大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猜对老师要考的题目,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在不同中找相同.往往很多时候都是可以从中获取灵感,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

10. 人教版语文数学英语小学升初中知识要点

你到书店看一下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题
开学de
考试一般老师都在上面抽题的!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语文小学升初中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