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朗读评价

小学语文朗读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30 22:12:43

A.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澄迈县金江中心学校京岭小学王英剑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朗读经验,使我们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为了打好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一年级抓起。然而对于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朗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往往要读几十年书,而阅读的第一步,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这个第一步的怎么迈法,对学生今后几十年的读书,将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其中朗读习惯包括:1、正确的坐姿:头正、肩平、身直、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2、读书时,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声音响亮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文中的美词佳句,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读时,教师加以督促;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做为教师就应该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加强朗读指导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就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只有读了他们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每上一篇课文时,都要给学生范读两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朗读中,我还实施了评选小老师的活动,确定了做小老师的条件:(1)朗读的声音要洪亮;(2)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读出自己的感情来。学生们听说要选小老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嘴里激动地说:老师,我先来。于是,小老师们热闹的气氛中一个一个产生了,每个小老师在范读完课文后,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指出小老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促使小老师们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同时,我也对同学的朗读结果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朗读,既有老师的指点,又有同学的帮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以慢慢提高。
(二)用宽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作为老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涉世不深,学识很浅的小学生,常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是必然的。如果课前不预习课文,教师范读时不认真听,一读书就多字、少字、错读字等,凡此种种,作为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用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找出原因,端正学生的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使他们从失败中坚强起来,树立起我要读好书的决心和信心。
我在上《自选商场》一课时,东西的西xi字读轻声,我教读了好几遍,当我指名读课文时,一位平时不太爱听课的学生还把西字读成了xī,当时,我没有责备他,而是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注意再看看字的音节,是这样的吗?只要你看清楚了音节,你会读好的。那位同学听了我的话,很快发现了这个词中的西字应该读轻声,可见,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对于一个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如我在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课时,听完老师范读后,初读阶段,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再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本课认读的生字,并拼一拼,加强了识字的练习,然后指名让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给自然段写出序号。学生在反复读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了阅读的障碍,在精读阶段,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段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如我指名读这一课中的24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三次飞往菜园,每一次都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齐读,思考: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在读中逐渐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学生识字量少,读书速度慢,容易引起拉调。所以老师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除了加强指导,还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只有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才能掌握生字的读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这样,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的培养待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妈妈的话,学生甲读小鸭的话,学生乙读小鹰的话,其他同学读叙述部分,学生甲: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教师: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学生乙: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教师: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通过这样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小鸭和小鹰都是既有礼貌又勇敢的好孩子。它们的妈妈并不是不爱它们的孩子,不关心它们的孩子,而是了解到周围的环境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危险,于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总之,朗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我们老师能不厌其烦地教下去,指导下去,学生的朗读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B. 小学一年级朗读课文家长怎样评价语例句

XX小朋友:

你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虽然做事常常出人意料,令人担心。但你的进步爸爸妈妈全看在眼里。你懂得分享了,爸爸妈妈还记得你把自己的获得的奖品留给我。你在课堂上能安稳地坐在座位上听课了,大多数时候能完成作业了。你还当爸爸妈妈的小助手了,识字量增大了很多。我们为你的进步而欣喜。你喜欢玩耍,并不是缺点,可是,如果只贪玩不学习,是不会获得知识的。爸爸妈妈赠你一句话: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相信你会越来越懂事,不让家长和爸爸妈妈再操很多心。

TO:XX小朋友:

你是个乖巧、文静的小姑娘,尊敬爸爸妈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和大家快乐地相处。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讲,学习比较自觉。你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踊跃地发言了,而且声音洪亮了。你的书写更加整洁了。你能主动地和爸爸妈妈交流,更加惹人喜欢。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多读书,在生活中识字,增加识字量,让自己的各科学习更加轻松。

TO:XX小朋友:

天真活泼的你口号齿灵俐,最难忘的是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样子,那么专注,那么入神。你的进步有目共睹,基本不轻易发脾气了,而且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老师说上课总能听到你清脆的回答问题的声音。瞧你,字迹端正了,成绩稳定了,大家也更喜欢你了。你还是我们家最爱劳动的同学,爱干净讲卫生。希望你能提高写作业的速度,让自己能从写作业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

C. 如何形容朗读读得好

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津津有味、有声有色
一、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解释】: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二、铿锵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自】: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三、掷地有声 [ zhì dì yǒu shēng ]
【解释】: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翻译】:你试着把它扔到地上,当发出金石般的声音了。
四、津津有味 [ jīn jīn yǒu wèi ]
【解释】: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出自】: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话是这样说,可是谈起理论,许宁还是一套套地向道静谈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
五、有声有色 [ yǒu shēng yǒu sè ]
【解释】: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出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

D. 表扬学生在语文课上读课文读的好 应该怎样说

一、首先明确表扬学生的目的
1、为了鼓励当事学生,让他更加热爱学习
2、也为了鼓励暂时成绩没这么理想的学生,让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
3、能够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4、要特别有不同想法的同学,这是宝贵的创新素质。千万不能扼制创新,中国人才太少了。
二、对表扬的要求和方法
1、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这样让当事学生自己也无法接受,或增长其虚荣心,同时也让别的学生听了可能会反感,甚至认为老师偏心,严重的因此因对老师没信心,而减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在每件具体的事件中,要能抓住其表现优秀的本质。
比如说,不能老是说“您的声音非常响亮,读得非常有感情,非常投入”,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升华,升华的指向,最好就是以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为好。比如说,“从您投入地朗读,老师可以感觉到,你是很用心地做了准备,态度认真,读得有感情,表明你不是应付了事,而是能够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声音响亮,表明你对自己有自信,虽然现在不是第一名或者前多少名,但只要你有这种认真的态度,投入的精神,充分理解作者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老师相信你,不敢你考多少分,你始终是在向前进。”
3.在表扬朗读同学的同时,别忘了兼顾其他同学。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位同学,他并不是天才儿童,但是他很好地完成了朗读任务,这是为什么,因为他认真,肯投入,不怕累,能够充分准备,认真阅读,充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和努力,都可以象他一样做得很好。有的可以做得更好,有的虽然暂时不能完全做到这样,但我想只要肯努力,用不了多久,也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只要肯努力,我们就会有回报,哪怕分数没有上升多少,读课文也没有读得更好,但是,我们通过完成朗读作业,所得到的做事态度认真、做事投入、充分准备、不怕吃苦、肯动脑去理解意思,这种精神和方法或者能力,他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的,所以读书并不只是读书这么简单。”
4.要注意表扬对象经常变化。
要用发现美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经常去挖掘同学的闪光点,哪怕是在成人看来那么微不足道的。如果发现了,就要及时地提出表扬。越是有点“小调皮”的同学,作为老师,越不能嫌弃,反而越是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提出表扬。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与学生相处,相信师生关系会非融洽。
三、总结
老师表扬的心态要端正,出发点要好,要有平等心,要有爱心,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要能对优点进行升华和总结,既实事求是,又不能只限于事,既不能夸夸其谈,又要有一定的升华;既要有利于学习,又不能唯成绩是图;既有利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E. 怎样评价同学的朗读

你好1、语言表达:(3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专声音、节奏富于变化属,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2、态势神情:(1分)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何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
3、仪表形象:(1分)
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4、朗诵效果:(3分)
朗诵有感染力,使人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召力。能拉近与听者的情感距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能够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5、自创作品:(1分)
分为优秀自创作品、一般自创作品。
若参赛选手的作品非原创,则该项得分为0.4—0.7分。
6、时间要求:(1分)
时间为2-5分钟。
7、评分原则:
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底分,取平均分祝你愉快

F. 如何形容朗读读得好

1、形容朗读读得好的成抄语:声情并茂、生动传神、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感人肺腑、铿锵有力,婉转悠扬。
2、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 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G. 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十分重要。如果教师能用点睛之语,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就能指点迷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一、 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细心倾听,一般读后就及时评价,这样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有许多优越性,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后,教师的一句好、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会给学生增添百倍的信心。但如果学生读得不好,就不必当时就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感情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情感的流露。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就评,也许他并不能体会。因此,这时应让学生在练读中体会,在听读中比较,当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后,再评价。 二、 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应注意朗读水平低者,不要让朗读水平低者受到冷遇。因为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原文,对原文会有补充及想象,见作者之所未见。即使读者的收获相同,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果教师用同一把尺子量,忽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就会扼杀他的朗读的兴趣,影响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评价学生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有利于激发读的欲望,由失败走向成功。 三、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直接评价,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是,教师也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可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态语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这样既引导了读者,又启迪了听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总之,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H.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的朗读背诵能力

摘要:阅读与背诵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诵能力;习惯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背诵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识字教学和品读感悟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达不到课标规定的背诵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背诵优秀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背诵效率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
1.培养认真背诵的习惯。首先,表现在背诵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背诵的诗文上,防止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甚解的背诵。这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培养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背诵的习惯。认真背诵的习惯越好,背诵的效果也越好。
2.培养一边背一边想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背诵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背诵,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背诵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背诵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时边背边琢磨或背后掩卷而思,慢慢地就会养成一边背诵一边想的习惯,这样背诵效果非常好。
3.主动克服背诵困难的习惯。背诵过程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为他们在背诵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是属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的,有的属于知识方面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怕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翻查工具书,不理解的问题向别人请教,解决背诵中的问题,在这种自觉的背诵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背诵的信心得到增强,背诵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课外背诵的习惯。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在课内凭借课文学会背诵。但是,课内背诵时间、数量都很有限,需要靠课外背诵来扩大背诵量,进一步提高背诵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背诵为学生开辟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巩固课内学习,培养背诵能力的广阔天地。然而,课外背诵不像课内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一旦养成课外背诵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二、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1.利用绘画,快乐背诵。有些优秀诗文,意境很美,文章里包含着诗、情、画、意。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把课文内容用画笔描绘下来,虽然有的学生画技不是很好,但这样可以使背诵内容形象化,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
2.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背诵之乐。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背诵环境,把学生从枯燥的背诵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背诵。有些诗文在背诵之前,不仅告诉学生要进行情境表演,还要评选表演明星。教师对背诵的内容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认真背诵,积极排练,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背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巩固背诵内容。
3.目标分层,让学生体会成功之乐。收获成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的动力。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设立不同的背诵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比如优秀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好,思维反应敏捷,背诵也快,就应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妨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长一点的文章可分几次背,每次背诵的错误不多于5个,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背诵产生兴趣,充满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背诵。
4.师生互背,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背诵能力的培养,启发于低年级,得益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背诵时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把背诵的诗文示范性地背给学生听,然后再要求学生背,在课堂上师生相互比一比,看谁能既有感情,又能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学生的背诵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而且会产生一种想要背诵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之情一直延续下去,将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1.利用联想法指导背诵。联想就是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去连接新的信息,并能节约时间并强化记忆效果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联系点,然后让学生联想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背诵,避免死记硬背,从而使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助于背诵,而且有助于迅速回想起所背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指导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图文并茂,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背诵内容形象化,可以增强背诵的效果。如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动画的特点,将古诗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想象,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就会牢固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再如,指导一年级学生背诵《春天来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景象的视频,美丽的画面、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对背诵的内容一目了然,毫不费劲就能背诵会全文。
3.利用肢体语言指导背诵。在背诵诗文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背诵的内容,形象生动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背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背诵《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背一边用双手摇桨,用眼睛欣赏北海公园红墙绿树,白塔倒映的美景,用点头、微笑释放快乐的心情。肢体语言把学生引领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去了,背诵效果自然非常好。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置于阅读教学之中,放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I.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的评价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生语文朗读的评价呢?
一、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仅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指的是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准确,不不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要按句读停顿,不指读、不顿读、不唱读。流利,是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朗读时,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有轻重、缓急,表情达意要真实自然。
二、评价要能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在阅读课文朗读训练中,不同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朗读水平不同,加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只要能勇敢地站出来朗读,即便不通顺,不流利,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评价过程中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的评价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四、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1)、评价应突出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美读”的标准。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
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若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让老师读读,你们来当小老师,给老师评评看。若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读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的朗读水平。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读的好的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读不好的教师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语气应该有鼓励性和启发性。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受启发。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激励学生自评、互评。评价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获取,以扬长避短。
2)、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3)、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这个环节而言教师同样要注意其教育性。在学生互评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说别人的不足,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看到别人的优点,同时教育学生指出别人不足时要委婉得体。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朗读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