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初读课文

小学语文初读课文

发布时间:2020-12-30 23:21:07

⑴ 哪里可以下载到小学和初中语文课文标准朗读。

在网络

⑵ 儿子9岁读三年级语文只考了十几分,我该怎么办啊

你可以先把孩子的试卷分析一下,看孩子是因为卷子没有做完,还是别的专原因。三年级开始语文要考作文,属是不是因为孩子作文跑题了。如果是作文的原因的话,你可以每天让孩子多读一些书,每星期坚持让孩子写一篇作文,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补课。

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第一张文言文两则第二则怎样预习

.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凉则远,热则近)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⑷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的课文初读怎么做

《太阳是大家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的课文,专这篇课文属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⑸ 小学语文五年级7*桂花雨 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各学段对阅读有哪些具体要求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6)小学语文初读课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规定:

1、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⑺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每一环节都不能忽略,颇有难度。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提高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呢?笔者认为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都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有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书感悟,第一课时照样可以预约出与众不同的实效和精彩。

一 以多样的导入求实效
有效的导入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它简短巧妙,“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效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但必须考虑导入语要精确、凝练、简洁,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符合文体的需要,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寓言故事《蝉和狐狸》时,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然后过渡《蝉和狐狸》。由此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观赏插图,导入新课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课文《莫高窟》时,当学生打开课本,一下就被眼前的壁画吸引了,壁画上的仙女千姿百态,精妙绝伦。这时,学生就对学习课文有了兴趣。插图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学习课文前提问:平时同学们的衣袋里都装些什么东西啊?再顺着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 以简明的初读求实效
初读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是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设计也要有效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初读并不只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应该认真审读教材,发现其有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有效的初读还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弯路。
1.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课题为契机进行挖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抓住课文的结构及要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初读:老师知道大家对法布尔的行为充满了不解,为什么他的衣袋会装满昆虫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学生找到三个关键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三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解释法布尔的这种行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着迷、迷恋、痴迷。这种初读引导学生从提炼关键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其初步感受到文中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三 以巧妙的过渡语求实效
有效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学生学起来感觉教学环节清晰了,简洁的过渡语必须是精心打磨过的,它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能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到精读。
方法一:抓作者内心巧妙过渡。比如教学《金蝉脱壳》一文,学生初读课文后,感受到了小作者想要观察蝉脱壳的急切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马上过渡:“孩子们,此刻你们的目光在哪里?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紧紧盯住那只蝉虫,可千万别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脱壳的细节哦,轻轻地自由读课文,感受这奇妙的一刻。
方法二:介绍作者巧妙过渡:例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的过渡:“有人说苏叔阳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甜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甜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理想的风筝》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方法三:抓文章线索巧妙过渡。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是个奇特的地方,地方可大了,不知道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欣赏了哪些景色?”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能够说明地点的句子划出来,这样一条清晰的游览线路就找到了,为接下去学习课文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让我们换一种第一课时的教法,让老师运用创造力,使第一课时教学有效起来,激起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师生们的智慧火花在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齐放异彩!

⑻ 平时我喜欢把小学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翻译成英文再读,这影响英语的学习吗

好是好,但是,必须保证翻译的准确,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英语水平。

⑼ 步步高学习机H8初中的语文课文怎么不能读,小学的就能读

亲爱的网友您好,感谢您对步步高产品的关注和支持!
初中和小学的资料是回不同的哈,小学以答点读学习资料为主,初中是教辅,练习,视频,试卷哦,如果您需要课文朗读,建议您可以使用古文观止中的古文哦。
步步高教育电子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步步高,欢迎下次咨询。

⑽ 写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关键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教学过程和方法 有什么顺序么


《鲸》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典范,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浅显,四年级学生读和理解没有什么困难。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说明文比较枯燥,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饱满的情绪。
2、在课文《太阳》、《长城》中学生对说明方法已有初步认识,但比较模糊,而在本课中要比较透彻地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个跨度可能有点大。
目标预设;
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2、进一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其好处。
3、能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时,防止单纯地照搬课文或资料,要体现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课前准备:
白板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在蓝色的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作“海中之王”,知道它是谁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词句,学习说明方法。
1、师: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打开回忆之门,回顾一下,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鲸?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4——7)。
2、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非常熟悉,归纳提炼能力很强。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简单点评。
3、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的感受就这样深刻,原因何在?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了许多好方法突出鲸的特点。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用了哪些好方法。
4、指名说方法,并读出相关句子。
5、师:选择一种方法,抓住一个句子,反复读,琢磨一下,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6、交流句子,师点评,指导朗读。
重点句子: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
根据学生分析,直接用白板笔在数字词下划红线。
2)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列数字、作比较)
根据学生分析,直接用白板笔在数字词下划红线。
3)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举例子)
5)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
3、师:交流了这么多句子,你最喜欢那种方法?说一说。
三、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1、口头表达。
1)师:学了这么多好方法,想用吗?好,我们也来说一说鲸。
课文用7个自然段介绍了鲸,你对哪一段最感兴趣?(指名说)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自己的话介绍,可以参考课文,别忘了用上说明方法。
2)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抓两个要点:运用说明方法,突出鲸的特点。
2、书面表达——鲸的自述。
1)师:这篇课文虽然精彩,但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了。随着对海洋探索的深入,人们对鲸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了。看看这些鲸,美吗?
现在,海洋动物园的鲸族馆缺少一位解说员,谁想担任?你想介绍哪种鲸?(指名说)现在你就是一头鲸了,你最想介绍自己的什么特点?选择一个写下来。注意:用第一人称,用上说明方法,可以参考资料。
2、指两到三人读片断,师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全文。
谈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形体 列数字
进化 作比较
种类 举例子
生活习性(4——7) 打比方

这是一个常规教案,你看看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初读课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