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如何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如何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31 23:58:11

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哪版好

人教的出版社最好!例如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2、师生交流:(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2)能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2.介绍背景。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颐和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导入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⑴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葱绿:(草木)青翠。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教学步骤(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公园。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用“”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长廊(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佛香阁和排云殿(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昆明湖(1)导游讲解昆明湖。(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呢(打比方)出示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昆明湖真美呀,。昆明湖的水真绿呀,。(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5)背一背这句话。▲十七孔桥(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四)布置作业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板书设计:18、颐和园美丽的大公园

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材分析:

课文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热情照顾,也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

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

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

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

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设计理念: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着“爱”,以“爱的传递”为线索展开阅读,注重感悟,让学生沐浴“爱”的光辉,感受“人文”的回归,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在我们的生活时,相信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关爱,有来

自家人的,有来自朋友的,更有来自素不相识的人。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更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

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形容流泪的样子。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说说问讲了这三个人之间的什么故事?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3.从这些事情中,你感受到了是什么共同点?

四、理解第六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深刻的认识。

2.读了这段,你对乔依有什么印象?

(1)自由读,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2)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品读第六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1.生字描红,抄写词语,准备默写。
2.朗读课文,把其中你最受感动的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

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

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

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条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

老妇人

乔依↗ ↘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说一说。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

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3)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放声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

(2)交流: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3)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

(1)学生自由读2、3、5—8自然段。
(2)交流: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

体贴、细心)
(3)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设计意图: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以上设计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将1至5自然段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6.引读6、7自然段。
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愣住了,因为……所以……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省略号部分由学生读。)

7.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口语交际: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出示填空题:

3.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完成板书:在箭头处板书:“帮助”,同时小结(链接他们的是“爱”心的递接)

五、总结课文。

1总结语:

因为爱,坚冰也会融化,

因为爱,逢春枯木发新芽,

因为爱,希望绽放光和彩,

因为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因为爱,未来有了新期待!

就让我们一起把爱之链的故事延续下去吧!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作业:拓展练笔。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⑶ 凤凰论坛网苏教版小学—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农科路

⑷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认一认1教案怎么写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16个汉字,“人、手、足、口、耳、目、牙、舌、木、金、火、水、石、山、土、田”,指导学生认识它们,初步理解意思,能够读准它们的字音。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6个汉字,能够读准它们的字音。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点: 认读汉字
教学难点: 认读汉字
学情分析:
学生上学前,已经认识了一些汉字,有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
教学构想:
教学时,就应该注意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本课时,可从学生喜欢的故事人手,激发他们识字的愿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找出字和图的联系。再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将识字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采用多种形式认认、读读,帮助学生记住汉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人、手、足、口、耳、目、牙、舌”这些生字,并且做相关的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我们班有一位故事大王,他能讲好多好多的故事。今天他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事先了解,请班内能够自己读懂故事的学生提前作好准备。)
2.讲得真精彩!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故事是怎么来的吗?
3.看来,只要认识了字,我们就能自己读故事、讲故事了。
二、出示插图,认读汉字。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汉字。)自由识记,数一数,你已经认识了其中的几个汉字?
4.指名认读。对每个发言的学生作适当的表扬激励。
5.教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注意正音。 (“手…‘舌”是翘舌音,“足”是平舌音,“人”是前鼻韵母,特别要注意“耳”的读音。)
6.指导读出韵味。(“足”和“目”押韵。四个字一停,读出韵味来。)
7.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口”字就像张大的嘴巴,“目”字就像睁大的眼睛……这些字都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变化而来的。)
8.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等。)
9.练习用生字组成词语,说一句话。

⑸ 谁的工作室里有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4—5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几种渠道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语文课)但是,学习语文还有许多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3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一页的插图。
2.学校:第二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下面的四幅,第3页上面的四幅。
三.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一页上部和中部的一组插图。
(1) 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 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 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
3. 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广播、利用电脑、观看电视)
4. 指导观看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2)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语文课上习得,那么我们怎样来上好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纪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 指导学生说图。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 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老师总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着一渠道学习语文,在活动中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作业设计: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在家庭中学,还可以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我们还能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你愿意试一试吗?那就请你开动脑筋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给大家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看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 继续观察插图
1、 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弄清人物、地点、事情,说图意。
a.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b. 同学们观看航模表演,辅导员正给同学们讲解飞机模型。
c. 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讲解武器装备。
d.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 观察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
(1)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学生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
(2) 逐一说出图意。
a. 一位小学生在图书室查找书名目录。
b. 同学们在图书馆里阅读课外书报。
c. 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d. 同学们从图书馆借到了自己想看的书。
(3) 教师小结 :我们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所以,同学们应该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 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学习,你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外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的渠道,你们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 (说的好的予以板书)
(1)家中学语文。
a.网上学语文。
b.与家人交谈,学习群众语言。
c.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a.自办墙报板报。
b.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a.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b.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四、作业设计:预习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第4页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课题: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提示“厌”、“百”的意思。
2、学生试说句意。
3、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1、读后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感人的事例,但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结果长文变短,却更加精练,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为什么?(小学生学习写作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页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有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通读全文后,再边读边逐段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使用修改符号)
六、观察第五页的插图,学习应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一共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2、请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后。
3、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
(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改好作文后还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1、同学们打好作文草稿后应该怎么做?
2、总结谈话:学会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会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八、我的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预习提示:
春日融融的三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更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季节,绿化地球的季节。仔细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试着说一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随笔: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ǒ lù sōnɡ shǔ jì mò huānɡ shān yě lǐnɡ
( ) ( ) ( ) ( )
jiān áo páo xiào ɡē yáo zhī fán yè mào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谣( ) 袍( ) 裸( ) 煎( )
摇( ) 包( ) 颗( ) 剪( )
寂( ) 撑( ) 撒( ) 涌( )
叔( ) 掌( ) 散( ) 勇( )
三.用“√选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春风(fēnɡ fēn ) 染绿( lǜ lù ) 锨镐( ɡāo ɡǎo )
涌起(yǒnɡ yōnɡ ) 结束(sù shù ) 树丛(cónɡ chónɡ)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山岩 ( )的家园
( )的河水 ( )的煎熬
( )的树丛 ( )的果园
滋润( ) 抖动( )
拥抱( )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预习提示:
第一课时
1、认真朗读两遍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从文中圈出生字新词,短语。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搜集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5、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生字开花(四字组词)
(2)抄写两遍词语。
(3)解释重要的词语。
第二课时
1、浏览课文,用“﹏﹏”画出优美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批注体会或感受。(不少于两处)
2、尝试回答课后习题。
3、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印象最深最有启发的句子和段落。(不少于两处)
4、领悟本课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
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
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阅读全文

与如何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