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組合閱讀

小學語文組合閱讀

發布時間:2021-03-16 21:20:54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做閱讀理解的兩個步驟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同學們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同學們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著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並在原文找出大體范圍,就等於答對該題的一半了。)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准確,簡潔,全面。

簡要概括來說:一、縱觀全文,把握主旨。二、認真審題,定向掃描。三、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二、閱讀理解答題技巧點撥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首段----總領全文、首尾呼應、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進行對比,反襯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師》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從來不打罵我們」一句來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鄉》的第二部分,內容很豐富,記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4)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簡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內容要點加以概述。例如《記一輛紡車》的第四段,就要綜合三層意思:紡線使衣著自給,紡線使大家愛惜自己製作的衣服,紡線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觀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的答題模式:誰----為了什麼-----做了什麼----結果怎樣

4、說說主人公思想性格變化題型----關鍵要答出「變」來,如:他從以前……變得……

5、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敘文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所記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揚,為什麼贊揚;或反對,為什麼反對。

記敘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的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它是通過文章的字、詞、段、篇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來概括總結,也可以從審題、文章的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部分或從考題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然後領會寫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難依然收養了自己已故鄰居的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主的高尚品質。

(2)分析課文的重點段。從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所產生的美好的幻覺以及幻覺瞬間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現實,再聯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慘死接頭」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他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從文題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題目就直接點明了中心。如《偉大的友誼》,文章歌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的革命友誼。

(4)、從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最後一句:「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說話要算話」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寫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

⑵ 小學語文閱讀

發的是規范和共和國海關

⑶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3)小學語文組合閱讀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⑷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

1、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凸顯小男孩的心靈之美、對父母的孝心以及對生活充滿內信心,不放棄。其次,顯示父母是容盲人。
2、一樓答得很好
3、為小男孩一家的不幸而哭
為小男孩的堅強、樂觀、對父母的愛而感動
(自己明白了要積極樂觀的對生活之類的,可寫可不寫)

⑸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1、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獲得多種信息及獨特體驗,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進去」,還要「吐出來」,更要「說開去」,進而在閱讀時間、形式、速度、方法、內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較大的突破。
2、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水平。
3、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體現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4、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真正使「作文」和「閱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為深化優化課改實驗的最佳支撐和組合。
閱讀要求
(一)數量要求:
1、一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拼音讀物為主);
2、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
3、三年級不少於20萬字;
4、四年級不少於40萬字;
5、五年級不少於70萬字;
6、六年級不少於100萬字。
7、每生每學期至少平均讀五本書(包括假期)。
在閱讀前,做必要的指導,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抒發感想,多學以致用,自己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每天為自己留有有半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
(二)速度要求:
低年級提倡朗讀,每分鍾不少於50至60字;中年級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平均每分鍾在100至120字;高年級提倡默讀,每分鍾為160字左右。
(三)內容要求:
1、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普科幻讀物和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以由語文教師依據年部、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年齡特徵,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年組商議,並選擇推薦。
具體操作:
(一)閱讀實踐方面。
1、積累筆記:
(1)按照語文教材要求,積累相關課文的詞、句、段、篇;
(2)三-六年級每周一次課外積累(與日記相結合),提倡圍繞習作主題進行有所為的積累;
(3)三-六年級每月一篇讀後感,建議內容包括摘錄有教育意義或精彩生動詞句段落,包括按照書中的故事情節、段落、層次進行綜合提煉的主要內容,更包括寫自己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一月一次,每學期三次,匯報後在日記本上積累好,學期末學校進行抽測)。
2、背誦古詩詞: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級背誦古詩共計80首(選自《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一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6首,二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8首,三年級20首,四年級26首;
②五、六年級增設宋詞背誦(題目附後),其中,五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4首,六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6首。
(2)推薦背篇目: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於積累素質高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篇目推薦,以進一步增強其閱讀積累的拓展面。
3、背誦古文:
(1)一、二年級《三字經》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2)三、四年級《弟子規》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3)五、六年級《論語》及古文。其中五年級上學期《學而篇》,下學期《為政篇》;為了體現中小銜接,六年級上學期背誦《論語十則》(初一課文)、沈復的《童趣》(初一課文)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六年級下學期背誦陶淵明的《陋室銘》和《桃花源記》。
4、課內、外名篇佳作積累成誦,進而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小組合

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總綱,其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遵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具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一些的變化,自主學習、小組教學、探究合作的課堂改革教學觀正在形成。廣大教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與課改之中,實踐《語文課程標准》,令人欣喜。但是,反思課改十多年來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效果卻並不理想,無論是老師們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式、方法,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方法,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教」與「學」的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
一、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學得最得心應手的學科,學習的效果也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課改以來,由於在理論層面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現了偏差,加之初期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不能有效落實,致使在實踐層面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容忽視的問題,形式大於內容,學生語文素養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語文教育效率不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日俱減。
一是狹隘理解削弱基礎。部分教師對語文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的性質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視了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不重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視遣詞造句的訓練,反而為了實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師如何深挖人文內涵。新課程改革提倡開放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對文本加強滲透、大膽整合」,有的教師由於對此理念理解的偏差,把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表演課、科學探究課,根本沒有重視學生「說」和「寫」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體。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講解每篇課文,都只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讀書,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形成知識碎片堆積,根本不顧課本編排的系統性,不能面向整體任務和聚焦核心問題,孤立了文本,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只有這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語文課堂中的所謂自主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預設的活動中「忙碌」,好像「被綁架」一樣,按照交流、匯報、操作、檢查的編程進行,很難看到學生的個體思考;有的課堂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失去了「主心骨」。其結果是學生無所適從,表面上獲得了自主,實際上卻是放任自流,學生的「自主」沒有與教師的「主導」達到有機結合。
四是沒有預設隨機探究。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中、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分幾部分」等隨意探究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可操作性,適宜性,隨機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
五是缺乏指導無效合作。進入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中小學課堂上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並運用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不管實際教學內容需不需要,每節課都要用上「合作學習」,表面上的熱鬧,「擺花架子」、「走過場」,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隨便4人組合或6人組合,討論沒主題,交流沒規矩,缺乏合作學習指導,徒勞無益,其現狀令人擔憂。
六是脫離目標游離文本。《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尊重和珍視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所形成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些教師為了體現這一理念,課堂上對於學生脫離文本的所謂「獨特的體驗」不敢否決,害怕一否定,就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師不置可否的態度,廉價的表揚充斥著課堂,導致偏離了課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實質,脫離了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扭曲了學習的方向和實質,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真趣。語文教學中,不能為了自主就置文本的價值取向於不顧,學生的獨特感受應以文本的價值取向為基點,努力實現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者的最佳契合。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體驗。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種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只草草地讀了一遍、兩遍,有些甚至連起碼的字都沒認清、句子還沒讀通順,課文內容更不清楚,老師就要學生談閱讀感受,交流體會。常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信馬由韁不著邊際地說。有的甚至一節課下來,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小組進行完了再全班討論交流,完全成了「自讀自悟,個體體驗」,有些課堂老師沒說幾句話,沒發表什麼意見,沒有任何情境的創設,沒有了重點,沒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體驗。
二、當今中、小學生心目中的語文老師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過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帶來學生身心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事業,不是知識的事業,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相同。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走進學生心理世界,理解學生成長特徵,體驗學生生存狀態,把握學生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課堂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使課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使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師生交往與對話更進一步深入。為此,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內心需求。以下是筆者整理的當今中小學生的心裡呼喚: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氣質。他(她)喜愛讀書,喜愛散發著芬芳的油墨。他(她)無須熟識文人墨客的身世境況,卻能以自己的視角評價遷客騷人的文學內涵。他(她)言行得體又富有品味,哪怕長袍馬褂的混跡於鬧市,也能讓這酒肉人生充滿靈動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將語文融入生活。語文不該局限於課堂,漢語的博大精深源於生活並應歸於生活。能夠品出一個詞的精妙,懂得說話的藝術,並將這份詩情畫意融入真實豐富的大千世界,於舉手投足間給學生以美的遐思,才是一位真正懂語文的老師。」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善於傾聽。在教育走向模式化、規范化的今天,語文課是一片難得的能夠讓學生各抒己見的凈土,允許一篇課文在不同的學生眼裡有不同的色彩,他(她)願意傾聽學生口中不加矯飾的想法,然後會心一笑,略加點撥,學生便有「撥開烏雲見明日」之感。課堂值得尊敬,需要嚴肅,亦不乏活潑,善於傾聽的老師總能對學生那一點小聰明、小心思溫和以待,成全一樁兩全其美的樂事。「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我更願意叫他『先生』。『先生』二字,總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頭腦中浮現的,要麼是一個捋著胡須和童子們一起搖頭晃腦的慈祥老頭,要麼是身著長衫戴著眼鏡站在三四十年代講台上的學者。他應該有一個大容量的大腦,古今中外,從正史到軼事,從禮儀制度到新興詞彙,從上古神話到網路文學,凡是和語文有關的,都好好地在他的腦子里存著,至於其他的學科,也得略知一二,也就是說,他就像一部活的網路全書。」
從學生的期待中我們可以明白語文老師的不容易。有人說「語文教師就是一個雜家」,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語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極其豐富的內容,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貫穿著語文的全部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因而要有效地從事語文教學,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語文這門學科,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興趣廣泛,求知慾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想知,自然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具有豐厚、系統、純熟、全面的專業知識及其他科學、人文知識,對他們才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
三、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一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能讓傳統文化教育缺位。傳統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養,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理念來教育學生,以期最終「化民成俗」。傳統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指導兼督導,學生的主要功課是朗讀和背誦,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傳統教育由於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語文功底扎實,常常是未到成年,寫字、作文、思想已相當可觀。傳統文化書面語的優點在於端莊文雅,簡潔精煉,妥帖適宜、字無可刪、句無可削是它的行文標准,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傳道的傳統,歷代都不允許淫思邪念和粗辭鄙語進入它的語用系統。我們欣喜地看到,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大量蒙學讀物、國學書籍已在出版,許多地方自發地出現了私塾式的教學,成立了道德文化促進會,辦起了國學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此起彼伏,我們寄望於這樣的語文教育。
二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就是借一篇篇範文作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作文,口頭說為話,書面說為文。如果一個班的學生張口能說,拿筆會寫,就一定有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張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要倡簡,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課改過程中的窄語文、泛語文、非語文的種種現象,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堅持讀背寫,簡簡單單教語文。」於永正老師也說過:「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簡單。其實語文課就是識字,寫字,就是朗誦背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所以語文課上師生要潛心研讀文本,不要一驚一乍。」 語文課一定要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重視朗讀、感悟,注重意文兼得。學語文就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提倡語文大閱讀教學、主題閱讀教學。好的語文課標准就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課堂上要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及教師的激情導語創設充滿情境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去讀去悟;讀的形式應多樣而靈活,如,初讀強調疏通,要求讀准、讀順、讀通;精讀課文時重在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邊圈畫,邊批註,讀中求解,讀中感悟;賞析課文聚焦品味,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品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感悟表達的精妙,培養語感,領悟寫法,當堂練筆。在具體教學中,抓住文章的關鍵點、訓練點,以讀代講,以寫代講,以練代講,讓學生學會應用語言、內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寫出佳句美文。
三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最終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於老師來說,關鍵在於觀念的更新、角色的轉換。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授之以漁」、「教學相長」。如果把每節課比作一次野外探險,那麼老師就要把目的地位置告訴學生,再給他指出一條或者幾條通往那裡的路,剩下的事情就由他來做好啦。這裡麵包含兩個問題,即課堂定位、協作引導。課堂定位,也就是這節課的意圖是什麼,要想讓學生掌握或了解什麼,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協作引導,就是通過事例(方法)操作演示,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做。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與自我完善能力,倡導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學會學習應該成為語文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作為一門工具課,應更多地體現出實用性、開放性、自主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跟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合作的夥伴關系,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因為相對於文本,教師與學生同樣是習得過程的參與者,不存在高低之分,這就是民主語文和人文語文理念的體現。
四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更要體現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對學生來講,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是一次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洗滌,思想的陶冶。教師的「言傳」和「身教」正是縮短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學生盡快「身臨其境」,促進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促使學生與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的最有效的路徑。首先,聲情並茂的范讀是教師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現,而只有置情於文中,才能真正使學生身心受到感染,進而激活他們的情感細胞,漸入佳境;其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激情靈活的手勢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教師用藝術性的肢體語言激活作品中鮮活的面容,去感染學生純真的心靈,使他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隨老師的思維跳躍,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效果;第三、精彩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的「下水作文」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真正做到示範引領,達成「親其師、信其道」之目的;第四、豐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絕佳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配合抑揚頓挫的課堂語言能夠把文章的意韻更好的表現出來,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勵的眼神是促使學生進入最好狀態的催化劑,教師適時的點撥,不僅能使學生茅塞頓開,疑團盡釋,還能使其鴻蒙初化,情感升華,認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組合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