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骨文用甲骨文怎麼寫
如下圖:
相關組詞:
1、作文[zuò wén]
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
2、文化[wén huà]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3、語文[yǔ wén]
語言和文字。
4、課文[kè wén]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注釋和習題等)。
5、文本[wén běn]
文件的某種本子(多就文字、措辭而言),也指某種文件。
『貳』 河北省甲骨文作文被北大錄取
今年四川省的語文高考(論壇)題作文為《熟悉》,但有一名考生卻用大多數人都極不熟悉的古漢字寫了一篇作文。17日晚,某網站上出現「四川驚現甲骨文作文」一帖,令網友驚嘆不已。 網上發帖爆猛料 17日晚上8點36分,「國學數典」論壇網站上出現一篇名為《高考閱卷花絮:四川驚現甲骨文作文》的帖子,發帖者名為「dzjimagine」,好似一名在現場閱卷的老師,發帖稱當日在語文組發現了「閱卷以來的最勁爆花絮」——一篇用古文字書寫的作文《熟悉》。 「dzjimagine」說,發現該作文的是語文一組的作文閱卷老師,他隨後向閱卷組組長報告;由於高考沒有規定不準用古文字書寫,所以閱卷組組長只有向語文監察組報告;而質檢組的第一反應仍是茫然。 「由於高考閱卷禁止拍照、禁止將相關材料帶出閱卷場,所以我當時並沒能拍到作文的照片(估計有作文組的老師已經悄悄拍過)。經過粗略察看,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字體,書寫十分工整,字體非常標准。」該網友還說,這件事立即在語文閱卷組引起不小的震動,當晚6點左右當天的閱卷工作結束後,有老師向語文質檢組打聽這篇作文的評分情況,質檢組的回答是,他們已經跟四川大學的某古文字專家聯系過了,請這個專家盡快將這篇作文的文字翻譯成簡體字,然後再評定作文的水平。 閱卷老師稱確有此事 記者注意到,發帖後短短一個小時就有不少網友跟帖。記者在這些跟帖中發現大家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這考生「太牛了,人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考生應該在藝術考場發揮才能」。 是否真有這樣的「天書」作文?記者連續詢問了三名閱卷老師,均表示「是聽大家在議論此事,但沒有見過那份試卷,不知道寫了些什麼。我們有規定,不能對外透露信息」。但一名語文組閱卷老師透露,此事千真萬確,因為他有一個朋友就在發現「古漢字作文」的那一組閱卷,該朋友親眼見到這篇作文。朋友告訴這位閱卷老師,這篇作文幾乎是寫滿了作文區域,大約有800字,寫得很工整。「我那朋友對這方面略懂,一看就曉得是甲骨文之類的古文字,但無法讀懂其中的確切意思。」 然而,記者分別致電多位研究古文字的專家教授,均表示「沒有聽說此事,也沒有被邀請」。 記者19日晚聯系此次語文閱卷組的組長、川師大文學院院長李誠,他只說了一句「我不曉得這個事情」就掛掉電話。而四川省招生考試院的周主任此前在接受電視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這個事情你們媒體沒有必要了解。假如有這個事情,如有必要,會向媒體通報」。 古文字專家:三種猜測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古文字專家何山青說,如果真有學生用古文字寫出了800字的文章,他覺得了不起:「古文字不如現代漢字多,很有限,但甲骨文等古文字還是能寫出文章。我只見過古人用甲骨文寫的文言文,最多400字;一般來說,用古文字寫800字的文章至少都需要一個月時間。」 何山青對記者作出三種猜測:一是該學生對古文字非常感興趣,加上考試之前做過准備,所以能在考試時寫就作文;二是考生對古文字有一定的了解,利用一些偏旁拼湊出一些古文字,但文章並不成形;三是該考生根本不懂古文字,是亂畫的,但看起來很像是古文字。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專家胡光偉老師表示,如果此事真的存在,恰恰表現了「90後」的顯著特點:喜歡展現自我,不會考慮太多;但如果真是表現得有些過頭,則有惡搞的嫌疑。據《成都晚報》 專家認為用古文字寫高考作文不可取 部分老師建議高考作文應「必須使用簡體字」 連日來,「高考作文中有考生用甲骨文寫作」的消息備受社會關注。記者昨日(21日)從部分語文閱卷老師處證實:在閱卷組的總結會上,閱卷組組長通報了有關這篇高考作文的評分情況,專家發現裡面有甲骨文、金文,還有小篆,因為偏題,得分偏低。 另外,因這篇「古文字高考作文」,還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高考作文是否能用古文字,高考閱卷規則里是不是應該加上「必須使用簡體字」。 閱卷老師:寫偏題了 得分偏低 目前,高考試卷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統分階段。已經解散回家的閱卷老師們對這篇「古文字」作文都還是印象深刻。 成都中心城區一位閱卷老師告訴記者,在閱卷組的總結會上,閱卷組組長通報了有關這篇高考作文的評分情況。「專家委員會的專家都看了,通過翻譯後,他們發現這篇作文雖然是以《熟悉》為題,但內容卻離題很遠。」最終,專家們給出的分數並不高,「大概就只有幾分」。 另一位閱卷老師也證實:「是在會上說了,就是偏題了,得分偏低。但具體多少分會上沒有通報,作文內容到底寫了什麼,也不得而知。」據這位閱卷老師介紹,他就在發現「古文字作文」的那個閱卷小組,後來,閱卷小組費了很多勁,找了一些專家來翻譯,發現裡面有甲骨文、金文,還有小篆。後來,組里看了翻譯後的文章的一位閱卷老師說,那篇作文「完全文不對題」,讓人看不懂。 「高考作文的關鍵是考察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不是考文字學,判定標准還是要看文章本身的架構和表現力。」一位作文閱卷老師稱,雖然自己沒有看過這篇作文翻譯過後的文字,但是從閱卷組給出的意見上來看,是行得通的,「作文閱卷也應該如此」。 對此,語文閱卷組組長李誠拒絕接受記者采訪。但對這篇作文得分不高的事並沒有否認。「高考作文有一套嚴格的規定。標準定了,就不允許爭議和修改。」 古文字專家:甲骨文寫兩三百字文章要用一兩個月 記者隨後采訪了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何崝。據何教授介紹,目前川內研究甲骨文的專家也不多,大概都集中在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對於有考生用甲骨文來寫高考作文,何崝表示懷疑。 「我們一個研究了甲骨文幾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寫兩三百字的文章至少都要花1~2 個月,一個高中生能有這樣的水平,簡直不可思議。」何教授表示,由於目前甲骨文只有1000多個字,且現代漢語里很多字都沒辦法在甲骨文中找到對應的。以作文題目《熟悉》為例,「熟」還能勉強用「孰」字來代替,但「悉」字就是甲骨文中沒有的。要用甲骨文表達現代的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要在那麼短的時間之內。 為此,他推測這篇作文里可能只有少量字是用甲骨文寫的,其他字可能採用的是其他古文字。「要麼,就是考前記了一些古文字,然後隨意地、文不對題地套上去。」何教授認為古文字書寫起來比簡體字要費時得多。 何教授表示:「由於古文字研究的應用性需求不多,現在學古文字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了。這個學生或許是一個學習古文字的好材料,適合做研究。」 語文老師:簡體字寫作文應納入評分標准 對於這篇作文,網路上一派感嘆之聲。不少網友認為這名考生很有才華。「能認識那麼多古漢字,早就已經達到了研究生水平。」 但更多的高中和大學語文老師則持否定的態度。成都七中一位語文老師表示,高考閱卷的規則中確實沒有「必須使用簡體字書寫」的規則,但是約定俗成的字體就是簡體字。在國家的任何正規文件、通知、出版物上,也都是用的簡體字。「作文,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寫作功底,想用這種方式(古文字)為自己多掙分,很難!」「那麼多年來還是頭一次有這樣的事。這也是一個信號,或許高考閱卷規則中該增加這么一條。」這位老師認為,出現這篇古文字作文後,今後會不會有考生用「火星文」「外文」來寫作,如果閱卷老師都得找個專家來翻譯,那閱捲成本就太高了。 石室中學一位語文師也建議,中、高考評分規則中應該加入「必須使用簡體字」這一項。這樣,也讓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更有指導性,更強調學生們的規范書寫。 「進入大學後再發揮一下這些特長就好了,在高考這么嚴肅的時候,還是不可取的。」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一位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各地的高考規則中都沒有明確指出要求書寫簡體字。這確實讓考生鑽了空子。往年,有考生在作文中寫了大段的英文,也沒有得到好的分數,因為這樣就顛覆了漢字的純粹性。「引用可以,但直接用這些文字來代替簡體字,就不應該了。畢竟作文是一個純文學的秀場,那些企圖以文字本身獲高分的考生,就應該給零分。」 對於這些老師們的建議,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高考的閱卷工作已經結束,已進入最終的統分階段,至於明年是否會加入這部分,還要等有關部門會商後,於明年的高考規定中向社會公布。 「古文字達人」會是誰 近日,高考作文用古文字寫作的消息在網路飛快地傳播著,一時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網友們把這篇作文稱為今年的「最牛高考作文」,寫作者被大家封了一個很有90後特色的名字———「古文字達人」。 附:小黃高考後摹寫的古文字作文作者小黃高考後摹寫的古文字作文(第一頁) 普老師提供作文內容:熟悉(普老師按小黃摹寫版本釋讀而成,文中錯誤未作修改) 大雁因為熟悉了學飛過程中失敗的艱難和飛入天空時的成功的喜悅,因此它不畏困難而直追成功,它看慣成與敗;美麗的花兒因為了解種子破土而出時的困難和花開時的絢麗,因此它有不畏艱難永不放棄的心態,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敗;河流因為熟悉集成江海豐厚自己的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流入大海時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態,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與敗。 熟悉成與敗能使大家對生命更加尊重,對生活更有希望,對自己更有信心。看慣成敗,能使大家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面對失敗,不放棄自己;面對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我們應當以一種熟悉而平常的心態,來追求美好未來。 以失敗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與意義。一個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暢,沒有失敗與困難。面對失敗,十分多的人喪了面對它的勇氣,從而對生命喪失希望,對自己喪去信心,對自己的人生意義生出不自信的心態。在此時,如果一個人能熟悉失敗,看慣失敗,便決不會因此而悲觀厭世,他會尋求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因為年看慣成功和失敗,他會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會在自己失敗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塵土。熟悉的人會將失敗當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豐厚起來的。以失敗為常的人,對自己追夢的過程中出現的失敗能以最樂觀的心態面對。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認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個人都想努力達到的一種狀態,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須不斷學習,不斷追逐,不斷更新自己。看慣成功的人,不會因一時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會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慾,熟悉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競爭慘烈,能真正取得成功並長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處的位置,對社會潮流有熟悉的認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處於潮流之端的。 作為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該如此。中華民族因熟悉過去的失敗,才能以永不放棄的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斷走向民族復興之路;中華民族更因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斷地認知自己進而取得振興。 熟悉成與敗,能使個人成功,更能使一個民族永遠立於世。 此作文應偏題最後因「苦勞」斬獲6分。
『叄』 還記得11年前,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考生嗎後來怎樣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因為高考不亞於人生的一次轉折點,它讓人生有了另一番的景象。在高考前夕,學校的老師都會叮囑學生一定要寫完高考作文,要讓老師看到考生的才華。但是有些考生卻並沒有聽從老師的叮囑,做出了一些讓人很不理解的行為。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11年過去了,當年那個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學生,後來如何了呢?
本以為黃蛉能夠在古漢語學界有所建樹,但是在2011年,黃蛉的專業導師卻辭職了,並且批評了黃蛉的為人,導師認為黃蛉寫的甲骨文作文非常的差勁,因為很多甲骨文字都寫錯了,並且理解也是錯誤的,只不過是因為他寫的字像甲骨文而讓很多人佩服黃蛉。不過在專家看來,黃蛉只不過是賣弄和作秀,這樣的批評讓網上的網友頓時炸開了鍋,所有人都感到詫異。同時在這一年,有網友說黃蛉轉系了成為了一名歷史系的學生,在黃蛉讀大三的時候,國家教育部就明確規定學生不允許在高考作文上使用特殊字體。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該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去學習,而不是嘩眾取寵的博取名利。
『肆』 他用甲骨文寫下作文,得6分卻被名牌大學錄取,黃蛉如今過得怎樣
高考對於很多學子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轉折點,每年都有很多的學生在高考中完成自己的夢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也有很多學生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沒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但不論是哪一種,只要付出了努力,那麼,就一定會有回報。畢竟努力從來不會騙人。而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年他用甲骨文寫下高考作文,雖然只得了六分,但是卻被名牌大學錄取,現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黃這個事情也告訴我們,如果僅憑一時的耍小聰明去獲取成功,在後來還不付出努力的話,是不可能維持得久的。而在教授不在教黃蛉之後,他也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大家對於他也不再有那樣的關心。如果他還在學校里渾渾噩噩度日,四年畢業以後,沒有任何成就的他,就只是社會上一個普通人。他憑借一時的聰明獲得的成就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機會,但他卻沒有好好珍惜。
對此,你怎麼看呢?
『伍』 結合商代甲骨文西周銘文寫一篇小作文
司母戊大方鼎整體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4厘米,重達832.84千克。大方鼎呈長方形,有兩個立耳,腹下連接四個中空的柱足,兩耳外側裝飾一對虎嗜人紋,鼎的腹部裝飾有饕餮紋等圖案。腹的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個字,所以,它的全稱是:「司母戊大方鼎」。那麼,大方鼎是商代後期王室的禮器,學術界對大方鼎的年代重新進行了研究,認為是商王祖庚、祖甲為他們的母親鑄造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李先登先生研究了一輩子青銅器,對國博的司母戊鼎更是頗有研究。他說:司母戊鼎珍貴,不僅僅因為它大,它的精美花紋圖案,也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和令人感嘆的象徵意義。那麼,下面我就給您介紹一下鑄造在司母戊鼎上的饕餮紋和虎嗜紋,看看這些神秘、瑰麗的紋飾代表著什麼?
饕餮紋又叫獸面紋,它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兒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形象。這些精美的花紋圖案代表了自然神的形象,表現了古代人對自然物的崇拜。
《呂氏春秋·先識覽》說,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食人凶獸;《左傳》中記載,饕餮是古代一個兇殘的氏族部落。商周時期將饕餮紋裝飾在青銅禮器上,使禮器顯得更加神秘庄嚴,氣勢威嚴。在各種禮儀活動中,可以達到「上下相協,以承天休」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說,饕餮紋可以使社會達到安定團結。
虎嗜人紋裝飾在大方鼎的兩耳外側,虎性情兇猛,是百獸之王,在人們的心目中,虎又是威武勇猛的象徵。大方鼎上的虎嗜人紋更讓人不寒而慄:兩只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
可是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被老虎叼在嘴裡的人頭並沒有恐懼的神態,好像猛虎並不是要真正吃人,而是在保護他們,顯露出一種平靜的表情。這不符合邏輯的圖案令人費解,為什麼即將被老虎吃掉的人竟能面不改色呢?
『陸』 現代版《傷仲永》:他高考用甲骨文寫作文,後來怎樣了
《傷仲永》的典故眾所周知,年幼的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便能寫詩,震動鄉里,被贊為「神童」。然而,天賦異稟的他卻被父親作為攬財工具,從未受過教育。多年後,原地踏步的方仲永已經泯然眾人,與普通人無異。盡管過了1000餘年,現實版「方仲永」仍層出不窮,也許他們原本異於常人,也許閃耀著獨特的光輝,但不思進取的他們,依然逃不過「泯然眾人」的結局。
何崝教授辭職之後,黃蛉也不再浮躁,他坦言稱,自己當初用甲骨文寫作文就是逞一時之快,其實他認識的甲骨文十分有限,高考的那篇作文本以為信手拈來,但他卻寫了整整一個半小時,只不過後來的因禍得福,讓他飄飄然了起來。黃蛉的事情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柒』 高考甲骨文作文
甲骨文作文是四川一位考生用大多數人都極不熟悉的似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版字寫了權一篇作文,於2009年6月17日晚,某網站出現「四川驚現甲骨文作文」一貼,驚曝,該作文書寫十分工整,字體非常標准。
經層層上報,語文質檢組已經給四川大學的某古文字專家聯系過了,請這個專家盡快將這篇作文的文字翻譯成簡體字,然後再評定作文的水平
『捌』 高考作文 甲骨文寫了什麼
高考作文原文:
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
作文翻譯:
作為內容:熟悉
大雁因為熟悉了飛過程中失敗的艱難和飛入天空時的成功的喜悅,因此它不畏困難而直追成功,它看慣成與敗;美麗的花兒因為了解種子破土而出時的困難和花開時的絢麗,因此它有不畏艱難永不放棄的心態,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敗;河流因為熟悉集成江海豐厚自己的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流入大海時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態,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與敗。
熟悉成與敗能使大家對生命更加尊重,對生活更有希望,對自己更有信心。看慣成敗,能使大家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面對失敗,不放棄自己;面對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我們應當以一種熟悉而平常的心態,來追求美好未來。
以失敗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與意義。一個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暢,沒有失敗與困難。面對失敗,十分多的人喪了面對它的勇氣,從而對生命喪失希望,對自己喪去信心,對自己的人生意義生出不自信的心態。在此時,如果一個人能熟悉失敗,看慣失敗,便決不會因此而悲觀厭世,他會尋求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因為年看慣成功和失敗,他會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會在自己失敗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塵土。熟悉的人會將失敗當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豐厚起來的。以失敗為常的人,對自己追夢的過程中出現的失敗能以最樂觀的心態面對。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認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個人都想努力達到的一種狀態,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須不斷習,不斷追逐,不斷更新自己。看慣成功的人,不會因一時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會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慾,熟悉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競爭慘烈,能真正取得成功並長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處的位置,對社會潮流有熟悉的認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處於潮流之端的。
作為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該如此。中華民族因熟悉過去的失敗,才能以永不放棄的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斷走向民族復興之路;中華民族更因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斷地認知自己進而取得振興。
熟悉成與敗,能使個人成功,更能使一個民族永遠立於世。(普老師按小黃摹寫版本釋讀而成,文中錯誤未作修改)
作文作者已找到:
誰是今年高考中的古文字作文的作者?經過連續4天的不懈努力,昨晚本報終於找到了就讀於省內一全國重點中的作者小黃和他的語文老師普老師,並取得了小黃高考後摹寫的古文字作文。普老師稱,該考生用古文字寫作文並非為了搞怪,而是興趣所致,一時靈感。
古文字專家:
嶄露頭角不該在高考場上
本報訊(成都商報記者王冕)「應該給零分!」四川大歷史文化院博士生導師彭裕商教授說。他是我國著名歷史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的弟子。對於傳說那篇用古文字寫成的高考作文《熟悉》是由他釋讀的說法,彭裕商斷然否認。
彭裕商說,他還沒看到過這篇作文,只是隱約聽到周圍人的議論。他表示:「如果這名考生考我的研究生,我也不會因為他用甲骨文來作答就另眼相看。因為,甲骨文、金文都是被淘汰了的死文字。可以把古文字當成是了解歷史的工具,練書法也可以寫。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得用簡體字。你寫篇作文,別人認都認不到,寫出來又有什麼意義?現代文字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系統,其成熟的標志便是高度的規范化。不管這篇作文的內容如何,單從這一點就和現代文字系統沖突。」
彭裕商認為,學生要是真有古文字功底,或是真心喜歡古文字,可以去考碩士、博士,也可以在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現在有很多的途徑可以嶄露頭角,但絕不是在高考場上。」
到底用了哪些古體字?
當時寫不出「熟悉」的古體字
第一眼看到這篇小黃高考後摹寫的古文字作文時,記者對滿紙工整的古體字非常吃驚。幾位學過古文字的語文老師仔細查看後才發現,其中有甲骨文、金文、篆字等古體字。看過普老師釋讀後的文本,一些語文老師表示,雖然有些語句不通,甚至有些牽強,但基本意思還是能讀懂。
普老師認為,平時小黃的作文寫得更好一些,可能是因為用古體字影響了思維。他是照小黃考試後摹寫的原文釋讀的。事實上考試時小黃恰恰不熟悉「熟悉」兩個字的古體字,在考試作文里,他替換為「深入了解」這4個字。摹寫時,小黃已經知道了「熟悉」該怎麼寫,於是就直接用了「熟悉」二字的古體字來寫。
為何用古文字作文?
怕作文不出彩 冒險選擇
普老師是最早得知小黃用古文字寫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人。「這孩子平時很乖的,從來不是一個搞怪、出位的人。」普老師回憶,考完後,小黃很高興地告訴他這個消息,「當時他還挺得意的,覺得自己的作文還寫得不錯。」普老師聽後,臉立即就沉了下來。「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說了好多次,高考應該注意些什麼,就是不聽。」有多年高中語文教學經驗的他深知,小黃的做法在閱卷老師那裡未必被認可。
小黃當時頓了一會兒,才忙著解釋道:「我不是怕作文不出彩嗎?高考閱卷那麼殘酷,一分鍾就可能判生死。」為此,他選了一個冒險的做法。「或許老師們會專門研究一下我的作文,也好發現我這方面的才華。」
一番爭論後,小黃才開始後怕起來。後來,師生倆一直懸著一顆心,非常關注媒體的報道。
作者是什麼人?
去年曾高考 有古文字天賦
事實上,這是小黃第二次參加高考了。去年高考,他沒上一本線,最終選擇了留在原校復讀。「他學習很認真,在班上還擔任了學生幹部,做起事來也頭頭是道。」進入復習班,小黃的成績進步不少,「一直在A優線上。」普老師說,這個線在他們學校意味著「重點線」,上了這條線的學生,一般考重點大學問題都不大。
一、二、三診考試,小黃的語文都考了110分左右,「雖然作文不算寫得非常好,但基本都在50分以上。」普老師說,小黃的意願一直是想考一所上海的大學,最喜歡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有個叫劉釗的教授,之前破格錄取了一名三輪車夫當研究生,只因為三輪車夫在研究甲骨文。
普老師是從小黃復讀時才開始認識他的。但兩人「很快就要好了起來」,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古文字。「一次,他拿著一個字來問我,古代的字應該怎麼寫。我一說,他馬上就領會了,還把它的幾個變體寫了出來。」後來,小黃還向普老師借了他大學時文字學的課堂筆記、《漢字形體演化字典》等資料。「這個娃娃在古文字方面確實很有研究,很有天賦。經常一點他就通了。」
作文如何判分?
閱卷組指導委員會商判定
前兩天看了本報關於閱卷老師認為小黃作文偏題了,分數不高的報道後,小黃和普老師都很郁悶。「看了報紙,他給我打了電話,聲音一聽就蔫了。」假如他的作文只有8分,小黃今年的高考總分估計在480分左右,上重點高校又沒戲了。普老師說,高考分數一旦打出來,就成了定局,沒辦法再修改了。但從小黃事後摹寫的高考作文來看,他認為不算偏題。他寫的是「深入了解成與敗」。
據一位參與今年高考閱卷的老師介紹,在作文閱卷前,指導委員確定了思路,認為「深入了解」、「了解深入」這類的詞都可以用來理解「熟悉」,考生往這方面理解並不算偏題。
有的老師認為,這篇作文沒有偏題,因為「整個還是在談人應該深入地去了解和看待成與敗,熟悉成與敗的關系」。雖然需要一些轉換才能理解,但基本還是有理有據的。
反對的老師則表示,文章更多地去談了成與敗,離熟悉這個題目太遠。
一位知情人介紹,小黃的這篇古文字作文最終只得了8分。語文閱卷組的指導委員們找古文字專家釋讀後,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會商,才最終打出了這個分數。
「有指導委員堅持認為應該給零分。」這位知情人說,該指導委員認為,雖然高考作文規則中沒有規定必須使用簡體字寫作,但是國家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在公開場合、出版物、教育都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簡體字。「法律當然高於高考規定。」因此,應該判定這篇作文為零分。
但也有指導委員認為,判定零分不是很合理。「畢竟用古文字還是很新穎的。」偏題也不至於得零分。因此,最終還是給了他一個不高的分數。
『玖』 11年過去了,當年那個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學生,後來如何了
世上庸碌平凡的人佔大多數,而優秀的人往往獨行,他們用自己的獨特風格給那些平庸的人上了精彩的一課,詮釋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
甲骨文是我國的歷史瑰寶,大部分已經失傳,懂得人很少。十一年前,有一個叫的少年在他人生重要的大考中寫了一篇全是甲骨文的作文,一時名聲大噪。
換作別的學校,例如復旦大學,他不一定有這個機會能夠錄取。有伯樂賞識,就應該好好做事,踏實學習,腳踏實地,在為人處事方面,黃蛉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最後,劍走偏鋒的道路不是人人都走得通的,一旦你決定用這一招,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你們羨慕那些靠著文言文作文上清華的學子,可不要忘了人家本來就是門門優秀、不偏科的學霸,人家有劍走偏鋒的資本。
黃蛉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霸」,6分的作文反而是對那些十年寒窗苦讀學生的保護。如果標准不統一,因為「特殊」就可以加分、錄取,那就不會有那麼多拚命學習的人了,都復制的路子不就好了?
慶幸國家出台了高考新規,讓那些想走黃蛉「野路子」的同學及時止損。高考不易,唯有好好學習,提高成績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