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2.13.14.15課課文主要內容
12:灰塵的作用。13:作者回憶34年前的事,受益匪淺。14:父親告訴作者,使作者受益匪淺。15:花生的作用。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學會本課5個生字及12個新詞。
2、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3、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4、將參觀活動與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2、將參觀活動與問題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
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難點: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准備:錄像帶,文字投影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交流參觀內容及感受,質疑。
教學過程:
一、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 自讀課文,劃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學習生字。
3、 小組交流,如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4、 課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較"謙""歉"。
注意讀音:"誼"讀yi不讀yi。
多音字:"泊"組詞:"泊船""血泊"。
二、 老師范讀,激情;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
三、 小組活動:交流參觀"抗美援朝展"後的內容和感受。
四、 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認真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一、 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1、 交流感受。
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7課再見了親人。為了更好地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我們參觀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覽。誰願意用一句話來概括自
己參觀的感受。
學生發言。
2、 解釋題目,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及參觀的內容談談對課題的理
解。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
小結。援朝八年中,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課文真實地再現了1958年志願軍奉命凱旋迴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
人場面。
二、 學習敘事部分。
過渡語:請同學們打開書,按照思考題進行自學。
1、 出示思考題,學生個人自學。
默讀課文,結合文中幾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願軍戰士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2、 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課堂交流,老師點撥。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歸於盡"、"血泊"等關鍵詞語進行理解。
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鮮血凝成的。
板書:深情厚誼 鮮血凝成
3、 提問:是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為了志願軍戰士,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麼能為志願軍付出
這樣高的代價呢?請同學們結合參觀的內容談一談。
學生結合參觀的內容,簡介楊根思、毛岸英、羅盛教等志願軍戰士的事跡,說明志願軍
為了朝鮮人民同樣付出了血的代價。
4、 小結:為了朝鮮人民,無數志願軍戰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把鮮血灑在朝鮮這片國
土上。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情誼。
5、 指導朗讀。
(1) 想一想,志願軍戰士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追述這些歷歷在目、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的? (感激、感動、贊美、激動)
(2) 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最受感動的事例來朗讀。注意表達你體會到的思想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三、 學習抒情部分。
1、 提問、思考:現在志願軍就要同這些朝鮮親人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們是怎樣抒發自
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學生個人自由讀。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2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2、 學生評讀。
注意:(1)體會與大娘告別時的不舍之情,對小金花的疼愛、不放心,對大嫂的不忍
心。
(2)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3、 師述:下面我們把敘事與抒情連起來讀。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
意表達出志願軍的思想感情。
老師范讀,學生個人讀,指名讀。
四、 學習最後三個自然段。
1、 導語。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每望一眼親人的面孔,便引起難忘的回憶,每
告別一句,淚水便會湧出。我們的戰士是在淚雨里,情海中前進。請同學們親
眼看一看當時的送行場面。
2、 看錄像。
3、 導讀: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此時車內車外,人們灑淚道別,兩
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
讀最後三段課文,體會這種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4、 師生共讀。
師:戰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慈祥的老媽媽,剛強可愛的小金花,架著雙拐的大嫂,
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願軍從心底里發出
了喊聲: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汽笛響了,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鬆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後退去。戰士
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於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
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起手,大聲
呼喊著:
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小結: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
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寫。
1、 總結寫法:課文學完了,這篇充滿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那麼作者
是怎樣歌頌情,表達情的呢?
學生回答 板書:敘事 抒情 第二人稱
2、 仿寫。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畢業,想像一下,當你與共同學習、生活了六年的同學、老師
告別時,你的心情會怎樣?
學生回答(不舍)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憶發生在自己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一件件往事。請你選擇其中
一件最讓你感動的事例,仿照課文前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歌頌同學情,師
生情,並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敘事,也可以先敘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後敘事再抒情。
學生習作。
3、 讀、評、改。
五、 布置作業。(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做:
(1) 結合展覽和課文內容創作一期自畫報或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或連環畫,表現
中朝兩國人民的友情。
(2) 給文中的一位朝鮮親人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感動之情。
(3) 創作一首小詩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
(4) 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17、再見了,親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誼 敘事
鮮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 ――――――― 朝鮮人民
[列印] [關閉]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再見了,親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時,揭示題意
1、導語。激情描述「離別」情景。
2、變換課題句式。讀中領會:同樣的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
引導比較體會「深情」。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展目標,感知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
鮮人民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在體會過程中,可著重從作者所描敘的情景與事情兩方面去細心閱讀,深入思考。
2、嘗試閱讀1——2節。
(1)邊讀邊想,分清情景與事情,作上記號。
(2)交流、討論後補詞概括,完成練習一:怎樣的情景?(難
以離別)怎樣的事情?(難以忘懷)
三、深入閱讀,感受「離」情
1、自讀第1節,從哪些詞句中讀懂「難以離別」?
2、交流中,引導注意語氣的朗讀,讀得別更難,情更深。試讀、
指讀。
3、再讀2、3節,讀懂小金花、大嫂與志願軍戰士的離情別意。
4、啟思:在依依不捨中,又為什麼一再請求「請回去吧」?
四、回復課題,深入發現
1、過渡語:列車西去,呼喚不斷。這是多麼催人淚下的離別場
面啊!但離別的僅僅是三位「親人」嗎?
2、交流討論小結:這一聲「再見了,親人,」是志願軍戰士在
向全體朝鮮人民告別,是向朝夕相處、並肩戰鬥了整整八年的朝鮮親人們告別啊!齊讀課題。
第二課時
一、過渡導人,概括「往事」
1、導入:往事越難忘,情誼越深厚,離別才這樣難舍難分。
2、輕讀課文,完成練習二:用「誰為了……而結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開發現,深究討論
1、細讀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哪些詞語集中體現了情誼
之深,令人難忘?
2、交流中讀句。
3、指導認識反問句及其朗讀訓練。
4、繼續閱讀、討論、體會小金花、大嫂所經歷往事的生死之情,
並指明朗讀。
三、移情體驗,深化題意
1、過渡語:是啊,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從敵機下救出的傷員,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媽媽用生命換來的老王,如果你是吃過大嫂親手挖來野菜的志願軍戰士,那麼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
2、引讀四、五節。
3、再讀,引導學生深層理解「灑過鮮血的土地」的意思(鮮血
同灑、生死與共、鮮血凝成友誼。)
4、把「親人」與「土地」聯系起來,讀一讀,想一想,你對這
課題又發現了什麼?(不是親人,勝如親人。「再見了,親人」這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5、帶著對「親人」,對「土地」的這份感受,讀課文結束句,
又有什麼發現?(友誼世代長傳,心永相連)
四、交流評價,總結學習。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6320753
『叄』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的生字
控制
仰制
地堡
城堡
止咳
咳喘
咳嗽
干嗽
偽裝
偽軍
轟擊
轟走
勝仗
打仗
搜查
搜索蔓延
蔓草
棉布
棉花
扭頭
扭打
呻吟
無病呻吟
激動
激烈
殲滅
殲敵
『肆』 5年級上冊語文書14課生字組詞
嗡weng
鹿lu
駿jun
鷹ying
潺chan
脂
嬰ying
眷juan
選自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人教版: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嗡嗡
小鹿
駿馬
雄鷹
潺潺
脂肪
嬰兒
眷戀
『伍』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四字詞語
偶素五年級滴~人教版的嗎?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源源不斷,絡繹不絕,心靈手巧,星羅棋布,大喜過望,眼前一亮,與眾不同,受用不盡。我不按順序哦
『陸』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4課第二自然段內容,明天就要交了,萬分火急。
「好好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父親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柒』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通往廣場的路》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回憶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帶著「我回」到塔頂,看許多答條通往城市的街道,後來遇到兩次難題,他記住了爸爸說的話:「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沖破了難關。父親的教導是作者終身受益。
還有一個: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回憶了「我」生活中的幾件事情,讓人從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捌』 5年級上冊語文書14課生字組詞有哪些
人教版5年級上冊語文書14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內一文生字及組詞如下:容
黛:~色。~眉。粉~。~綠。~藍。~紫。
宴:~客。~飲。~席。
紉:~輯。縫~。
繹:尋~。演~。~如。絡~不絕。
『玖』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課文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有一次,父親帶著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頂。腳底下,星羅棋布的村莊環抱著羅馬,如蛛網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廣場。
「好好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爸爸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此後,我一直把父親的教導記在心間。
『拾』 日記五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第14課課文讀後感
第一篇:
在學習第七單元時,第一篇課文就是《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感受匪淺……
作者在一次的釣魚中,他的爸爸見開放釣魚的時間還不到,所以堅決要讓作者把魚放掉,也就是作者放了魚,他才受益一生……
讀完課文後,開始我不太深入意思;隨後,老師的講解令我猛然醒悟,對文章也有了一定得了解。再一次的閱讀,讓我感到作者和他爸爸也是有相同之處的。
一、爸爸知道離開防釣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就堅決讓兒子(作者)把魚放回到湖裡去,這表現了父親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品質,我也要向這位父親學習這種品質。
二、兒子聽了爸爸的話後,開始不太願意,但後來又照做了,說明兒子也很愛父親,是聽父親的話的。所以,兒子也是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
兒子長大以後,爸爸的做法使他受益一生,當上了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如果當時父親不這樣做的話,而是放任兒子,那兒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走上歧途,走入深淵;因為他爸爸放任了他,他很有可能經不住任何誘惑,而失去誠信,失去品德。
在第三次再次閱讀時,是六三班的一位老師講的,這位老師講的很好,也很透徹,使我對這篇課文又加深了印象,我又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其中,這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使我記憶深刻,「衡量一個人的品德,是看他再沒有人知道的時候做些什麼。——孟德斯鳩(法國)」我們老師也說過意思相近的話,如果誰能在老師不在的時候不搗亂,安心學習的話,那這個學生就是一名好學生。」老師說的話和法國人孟德斯鳩說的話極為相像,一個人的品德就是要看他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做些什麼,才能發現這個人真正的品德是怎樣的。文中「兒子」知道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知道,但他聽了父親的話,才是他沒有失去品德……
老師說過,讀書要讀三遍才能理解,這次,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我也同樣讀了「三遍」,使我一次次的去深入、去發現、去理解。只要你也讀夠三遍,你也一定能明白,理解,我相信你!
第二篇:
道德只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今天,我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讓我領悟了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因為沒有到開放的時間,父親命令我把鱸魚放回湖中。三十四年過去了,每當我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總會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從此,我便有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腦海中就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中,是因為他不喜歡這條鱸魚呢?還是他的道德告訴他不能貪心呢?帶著好奇心,我開始了深入的思考,我把文章又仔細地讀了一遍,這回我找到了兩個不是不喜歡才放回湖裡的證據,分別是「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父親盯了鱸魚好長時間後,命令我放回湖中」。對於這兩句話,我的看法是:第一句話的得意和欣賞代表了父親喜歡大鱸魚,第二句話代表了父親對大鱸魚的依依不捨。盡管這樣,父親還是讓我把鱸魚放生,我不由得對這位父親產生了敬佩,正是因為他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正確的抉擇,才使我走向了一條正直的道路,他真是一位英明的父親!
看這個文中的父親,聯想到了我的父母,他們也像文中的父親一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們平時也對我要求十分嚴格,違背道德的事情,堅決不能做。當他們嚴格要求我的時候,剛開始我還有點反感,有點兒不高興,但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理解了父母的一番苦心,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如果沒有他們的約束,我難免會誤入歧途。
我也有過類似關於道德抉擇的經歷。有一次,我放學後打掃衛生時,竟然在我的座位下發現一枝筆。那枝筆很漂亮,是我喜歡的一種。我拾起它正想把它裝入自己的書包,突然想起爸爸曾經告誡我的話:「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我臉上頓時火辣辣的,就左顧右盼找失主,無奈同學們都回家了,我便先把它裝了起來。第二天一來我就四處打聽,才知道是武爍菡丟的,當我把那枝筆還給她時,她微笑地向我表示感謝,我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高興,我心裡的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這件事雖然很小,但也足以讓我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抉擇。人生的路還很長,也許會遇到比這枝筆還要誘惑人的「筆」,因此,我要用道德的標准來約束自己,終身做個正直的人。
第三篇:
「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著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這是課文《釣魚的啟示》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話。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是它用簡朴的語句和簡練的故事情節講述出了一個不深奧但卻非常有意義的道理。
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小詹姆斯與爸爸出去釣魚,他們在不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里釣到了一條大得簡直令人難以相信的鱸魚,經過爸爸的教誨,原先不肯放生鱸魚的小詹姆斯終於把鱸魚又放回到湖裡了,這次釣魚的經歷讓小詹姆斯懂得了不論在什麼時候,不論有沒有人監督,都要遵守規則。因為這是一個道德問題。
誰都知道要自覺地遵守規則,可是在很多時候,很多人為了自己一時的很小的便利而去違反規則,也許,他們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是面對誘惑的時候,總是心存僥幸,不能管住自己。其實,規則的制定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但是,要想真正達到制定規則的目的,需要靠每個人的自覺遵守和執行。好多人在違反規則的時候,總是想:「就這一次,沒關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沒人知道」……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都這樣做,那規則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遵守規則,要靠每個人的自覺性,怎樣才能有這種自覺性呢,這就是一個道德問題、一個品質問題。這種道德和品質的培養要從小時候、從小事情上做起。
我在北歐的那段日子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過馬路時,行人在紅燈前一律不走,即使沒有任何車輛來往,他們也要等到綠燈亮時才從斑馬線上橫穿馬路。可是,在北京,行人橫穿馬路時從來不看燈,想走就走。我們班有些同學也是這樣,上課發言時講的很好:「我們一定要遵守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可在實際生活中,做的卻又是一套。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卻做不到呢?
這有600字,你自己刪吧
以後有問題再來找我哈
(*^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