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以游戲為主線「活」化課堂教學——《aieiui》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專
《ai ei ui》是義屬務教材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部分第9課,是復韻母教學的起始課。因此,復韻母的字母組成和發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學習漢語拼音興趣的培養。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應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創新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普通話的重要工具,但學習起來有些枯燥乏味,易引起學生厭學情緒。《語文課程標准》中的「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我就讓游戲貫穿整個課堂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從而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使孩子們在會心的笑聲中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②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策略
人教版一年級來語文下冊教源材教學策略:
1、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能准確地拼讀音節,能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2、學會250個生字,認識550個生字。要求學會的字,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大部分詞語能在口頭或書面語言中運用;要求認識的字,做到離開注音、離開語言環境也能准確認讀
3、繼續學慣用鉛筆寫字。依照筆順規則,書寫要求學會的字。字要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盡量做到美觀。執筆方法、寫字姿勢合乎要求。
4、能藉助漢語拼音,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逐步達到有感情。能背誦指定的課文。朗讀要做到,逐步提高默讀能力。藉助拼音閱讀淺顯的拼音讀物。繼續認識逗號、句號、嘆號、問號。
5、能用學過的詞語補充句子。有說話的願望,能根據要求說自己想說的話。能在簡單的寫話中使用句號、問號、嘆號。
6、學會聽、說普通話。能聽懂別人講的一段話或一件事,能用普通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願意和別人進行口語交際,能主動說,認真聽,大膽問,語句通順,態度大方,有禮貌。
7、在教學中注意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③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新教師語文公開課講哪一篇課文比較好
《比尾巴》 不用多媒體,就用字卡、動物圖卡。。僅供參考
④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材編寫,主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力求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下面從三個方面做介紹:
一、教材的編排
本冊教材主要包括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等幾大板塊。入學教育有四幅圖,向學生進行愛學校、愛學習的教育。「漢語拼音」13課,為便於鞏固,將13課分為四組,每組之後安排一個復習。「識字」全冊共8課,分兩次安排,每次學4課,獨立成一組。「課文」全冊共20課,5課為一組,編成四組。為了復習鞏固所學內容,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識字和課文後有練習題。每組「識字」或每組「課文」後安排一個「語文園地」。每個園地後安排一次「口語交際」,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書後有兩個「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認識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會寫的字。教材中還安排有大量的精美的圖畫。圖畫是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極為重要。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力求搞好低幼銜接、穩步推進。從一年級下冊開始適當加大改革力度。依據這個編寫設想,本冊教科書從內容到形式有了更大改進。
本冊教科書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共設8個專題,分為8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護環境,快樂的夏天,動腦筋想辦法,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都有好品質,有趣的自然界。這8個專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含教育價值,把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融為一體。
每組包括1課「識字」、45篇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課文34篇,有2篇連環畫形式的課文(不注拼音);選讀課文5篇,內容豐富多彩。
識字課形式多樣,包括詞語、三字經、對對子、詩歌、謎語、諺語等形式。
「語文園地」面貌一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掌握學習方法,主要是識字的方法;「日積月累」──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口語交際」──與專題聯系,在雙向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展示台」──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所得,特別是課外學習所得的舞台。
⑤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電子課本教材(全本) (1)
綠野千鶴小說合集,
陳星擁有心燈
曾經的不曾畏懼
她只有一個目的:她的兒子在里邊
所幸,青春會有感傷,也會迎接朝陽
⑥ 小學一年級語文主要應該讓學生掌握哪些東西(人教版)
我認為,小孩子剛步入校園,重點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應該盡快促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良好學習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針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家長應著重幫助孩子培養以下幾個方面:
一、聽的習慣。當前我國課堂教學方式,普遍以教師講授為主。尤其是小學教育,教師講得多,而且非常具體、細致。這就要求一年級新生首先要過「聽力關」。我們可以算一筆小賬:從小學到高中一共12年,假如一天上6節課的話,除掉節假日,12年至少要聽兩萬多節課。可以說,學生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就是聽課。如果上課走神,不專心聽講,後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聽課」教育,使其充分認識「聽課」的重要性,培養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二、講的習慣。由於部分家長和老師不重視幼兒「講話」能力的開發,很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閉。我國教育學家段力佩早在50年代就提倡學生「讀讀、議議、練練」,最後落實到「講講」上的「八字教學法」。家長應該注重孩子「講話」能力的培養。在家時應該為孩子多創造一些說話的機會,不僅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最好制定出專門和孩子交流的固定而具體的時間。千萬不能拒絕孩子,尤其是孩子想和你說話的時候,不管大人多忙,都要停下手頭的工作,認真聽孩子說。這也是鼓勵孩子「講」的積極、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看的習慣。這里我所強調的「看」,主要是指「看書」。現在的孩子看電視時間過多,必須加以限制;同時,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書本上來。我曾對某小學一年新生進行識字情況調查,最少的學生也認識300多個漢字。家長要引導孩子自己看書,除了對課本進行正常的預習、復習外,還要擴大孩子的閱讀面。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心理特點的圖文並茂的讀物,比如童話故事、科學畫報等。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時,間接地培養學習興趣。
四、做的習慣。盡管現在各學校都在努力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但適度的作業是必須的。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嚴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不能養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聽音樂或者吃東西的壞毛病。作業要干凈整潔,字跡要清晰工整。孩子作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家長切忌不要替孩子檢查,而是引導孩子自查,及時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
五、思的習慣。「思」就是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學習中一定要啟發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鼓勵孩子追根問底。遇事兒多讓孩子談談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錯誤的,畢竟是孩子「思」的結果。
當然,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長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長耐心的配合、有意識的訓練和強化。一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就會發現,孩子學習是件很輕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