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三上冊語文課本(人教版)的必備篇目有哪些
第一單元: 1《沁園來春 雪》——毛澤東自 2《雨說》——鄭愁予 第二單元: 5《敬業與樂業》——梁啟超 7《傅雷家書倆則》 第三單元: 9《故鄉》——魯迅 11《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第四單元: 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第五單元: 17《智取生死綱》——施耐庵 19《范進中舉》 第六單元: 21《陳涉世家》——司馬遷 22《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25《詞五首》: 《望江南》《漁家傲》《江城子》《武陵春》《破陣子》 (24《出師表》——諸葛亮雖然不是重點課文,但我個人覺得比較重要。) 名著: 《水滸傳》《西遊記》
㈡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上語文
一、詞彙積累
惟余 風騷 妖嬈 忍冬 襁褓 田圃 喧嚷 洗禮 徵引 旁騖 褻瀆 隕落 靈柩 凌駕 睿智 扶掖 枘鑿 垂手 憑吊 諛詞 忐忑 繁衍 陰晦 蕭索 影像 心緒 易主 值年 無端如許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展轉 恣睢 厚實 嬉鬧 驅除 拮據 棧橋 福音書 煞白 發窘 抽噎 出風頭 汲取 創意 素材 田地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怡情 傅彩 學究 詰難 滯礙 闡證 要訣 狡黠 玄虛 誆騙 端的 辰牌 干係 做大 吹噓 恁地 怨悵 省得 打火 搬口 著意 兀的 苦也 強人 兀自 數內 逞辯 口淺 卻才 去休 理會 吃嘴 翻了 早是 左右 不爭 過口 劈手 聒噪 計較 尋思 勾當 主簿 班師 號令 沉吟 稟請 譖害 惑亂 進學 帶挈 體統 行事 長親 見教 腆著 同案 文會 盤費 火候 把與 出榜 喜錢 草標 道是 央及 高鄰 報帖 拙病 在下 齋公 敘功 局不過 何消 些須 桑梓 軒敞 年誼 倒運 舍與 管待 商酌 相與 三昧 筆墨 畫繒 鰥鰥 膩煩怔怔 潤如油膏 敬業樂群 羲皇上人 廓然無累 重蹈覆轍 涕泗橫流 氣吞鬥牛 化為烏有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斷章取義 不二法門 言行相顧 強聒不舍 彌留之際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軍奮戰 黎民百姓 惱羞成怒 恪盡職守 聚族而居 歇斯底里 十拿九穩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袖手旁觀 格物致知 文采藻飾 尋章摘句 味同嚼蠟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貫通 開卷有益 懷古傷今 尷尬去處 喏喏連聲 恃才放曠 對答如流 唯唯連聲 萬貫家私 起承轉合 地靈人傑 興興頭頭 茶飯無心 控心搜膽 精血誠聚
二、課文理解
《沁園春 雪》是毛澤東同志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它描寫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的北國雪景,縱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同志詩詞的豪邁風格。
《雨說》的作者是台灣詩人鄭愁予,這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它採用擬人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傾訴真情,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生活歡快、充滿情趣。
《星星變奏曲》的作者是「朦朧詩」詩人江河。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蛐蛐》的作者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的作者是俄羅斯詩人葉賽寧,這首詩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作者安適、寧靜的心境。
《敬業與樂業》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這篇演講詞引用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的格言,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文章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作者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說,全文貫穿著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對人類先賢的禮贊,對
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作者緊緊圍繞伏爾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飽滿的浪漫語言,回顧了伏爾泰的筆、伏爾泰獨自一人的斗爭,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畫了一位「鬥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爾泰是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
《傅雷家書兩則》是文學翻譯家傅雷與在國外學習的兒子的通信。選文是他12年所寫的180多封信中的兩封,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致女兒的信》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面對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里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愛情。
《故鄉》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孤獨之旅》選自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的曾經獲得「宋慶齡文學獎金獎」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課文通過描寫杜小康隨像樣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描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提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成熟這一道理。「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靈變化的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歷之旅。
《我的叔叔於勒》選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小說運用對比手法來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於勒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刻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心聲》的作者黃蓓佳,這是一篇兒童小說,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理由拒絕;糾正同學的朗讀錯誤被嘲笑;在公開課上終於得到機會,聲情並茂地朗讀了課文。通過故事表達了孩子對和諧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虛作假的不良現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作者是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課文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起,先用四個圖形提出一個問題,然後通過對幾種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引申出「不滿足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於是順理成章地提出「有賴於創造思維」,論述創造思維必需的三個要素是:一、有淵博的知識,因為知識`的組合能形成新的創意;二、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三、持之以恆的毅力。課文還特別提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知識」,並舉出兩個例子加以證明。然後再論述「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一個報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文章是圍繞「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談讀書》作者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隨筆》《新工具》等。這篇隨筆的寫法不同一般,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二是闡述讀書的方法;三是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不求甚解》選自《燕山夜話》,作者是當代作家馬南邨(鄧拓的筆名)。這篇雜文是駁論,是在批駁別人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不求甚角解——提倡讀書要多次反復、虛心領會(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是魯迅,這是一篇駁論文,全文為了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點,提出了「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正面論點。在批駁錯誤論點時,作者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誇「地大物博」,後是寄希望於「國聯」,再後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接著,作者又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課文通過對楊志押運生辰綱失敗經過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統治下復雜的階級矛盾,表現了起義英雄在反抗斗爭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說刻畫了一個精明、謹慎、能幹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蠻橫的楊志。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作者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選文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原因。表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性格特點,也表現了曹操既十分奸詐,又能深謀遠慮的復雜性格。全文共寫了七件事:雞肋事伯、園門闊事件、一盒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告發藏吳質事件、試才幹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該書是我國清代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僚的活動和精神面貌。作者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課文運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生動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過刻畫他喜極而瘋的丑態,以及胡屠戶、張鄉紳、眾鄉鄰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諷刺了世態炎涼。 《香菱學詩》選自《紅樓夢》,該書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頂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夢阮,清代小說家。課文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刻畫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業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治的農民運動。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該書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為十二策。課文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國的原因。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畫了唐雎有膽有識,沉著、鎮定、堅強、無畏;秦王的驕橫、狂妄、陰險狡詐和前倨後恭性格。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晉朝人,史學家。所著《三國志》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課文是人物傳記節選,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並據此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師表》作者諸葛亮,這是一篇表,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詞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溫庭筠,這首小詞表現了一位因心愛的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她梳洗後登樓遠眺不見歸人,充分體現了她從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詩中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漁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這首詞描寫的是作者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了征夫戍邊的情感,流露出詞人功業未成和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蘇軾,通過對一幅威武雄壯的出獵圖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過對不堪之景的描寫,揭示「物是人非」的凄涼愁苦,表現了詞人的故國之思。
《破陣子》作者南宋的辛棄疾,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懷。
㈢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第一課《新聞兩則》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習要點: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培養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把握新聞「用事實說話」的特點,品味本課的語言。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要點:1)掌握消息的結構。 2)把我消息報道的三個特點。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了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課《蘆花盪》 學習要點:1)了解小說情節,理解小說主旨。 2)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老英雄的愛國精神,培養自己真摯的愛國情感。本課用時文體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課《蠟燭》學習要點:1)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徵。 2)把握人物形象,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學習要點: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領悟作者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記住祖國的屈辱史,發奮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學習要點:1)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整體感知課文。 2)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貴,增強維護和平的信心。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六課《綜合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對資料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長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 3)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單元 第七課《阿長與<山海經>》學習要點:1)掌握重點字詞和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手法。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探究文章錘煉語言的方式,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魯迅先生對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尊敬、感激、懷念之情。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八課《背影》學習要點: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2)採用多角度閱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品味朴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3)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九課《台階》學習要點:1)積累本文重要生字詞;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探究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朗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分析父親的形象特點及意義。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課《老王》學習要點: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寫的作用。2)朗讀課文,感受語言風格;探究文章的寫法。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的思想。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一課《信客》學習要點:1)識記重點字詞;學習文章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2)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特點,理解思想內容。3)樹立誠信為本做人理念。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二課《寫作 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學習要點:1)了解認識,關愛普通人,培養善於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的精神。 2)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單元 第十三棵《中國石拱橋》學習要點:1)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 2)體味本文准確的語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作貢獻。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第十四課《橋之美》學習要點:1)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通過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具有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錘煉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3)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觀點,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五課《蘇州園林》學習要點: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徵逐步展開說明的方法。 2)學習本文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等說明方法。 3)體會蘇州園林的藝術地位與價值,認識蘇州園林的與眾不同之處,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六課《故宮博物院》學習要點:1)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築的方位,特徵,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築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2)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築群和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 3)認識故宮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激發民族自豪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七課《說「屏」》學習要點: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屏」的知識,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特徵,感受科學小品文語言的詩意和韻味,增強語感。 3)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獲得審美方面的知識。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八課《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利用網路等多種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比較全面的了解橋的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並能用說明性的語言介紹具體的橋。 3)領略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文化素養。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單元 第十九課《大自然的語言》學習要點:1)學習積累物候學的有關知識;培養和提高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體會文章的准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十課《奇妙的克隆》學習要點:1)了解克隆的相關知識。 2)了解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4)認識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㈣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目錄
九年級上冊目錄:
第一單元1沁園春雪、2雨說、3星星變奏曲、4外國詩兩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5敬業與樂業、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7傅雷家書兩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演講:微笑著面對生活
第三單元8故鄉、9孤獨之旅、10 我的叔叔於勒、11 心聲、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青春隨想
第四單元、12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13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4 短文兩篇、15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好讀書讀好書
第五單元16智取生辰綱、17楊修之死、18范進中舉、19 香菱學詩、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
第六單元、20陳涉世家、21、唐雎不辱使命、22隆中對、23出師表、24詞五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後記
(4)初三語文上冊知識點人教版擴展閱讀:
《語文九年級上冊》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圖書,也是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以現代詩文,古文名篇,宋詞為主,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更偏重於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全書共六個單元,十首課外古詩詞。
㈤ 九年級語文下冊中考知識點(人教版)
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1.《公輸》
選自《墨子·公輸》,作者是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於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准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黿鼉[yuan tuo] 鮒[fu]魚 文梓[zi]
楩[pian]楠 長[zhang]木
B 詞語:「說」通「悅」:高興。例句:公輸盤不悅 「圉」通「御」:抵禦。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詘」通「屈」:理屈。例句:公輸盤詘
「舍」通「舍」:放棄。例句:舍其文軒 「爭」通「掙」[zheng]:直言勸告
古今異義:
①文; 刺花紋,彩飾,文軒;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圓,方圓千里;今為一種平面幾何圖形。
一詞多義:
①為:替。例句: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例句:夫子何命焉為?
是。例句:必為有竊疾矣。
製造。例句: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當作。例句:以牒為械
②見:動詞,會見。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動詞,引見。例句:胡不見我於王
動詞,入見。例句:於是見公輸盤
③類:動詞,類推,例:不知可謂知類;名詞,種類,為與此同類。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何罪之有?(賓語前置,「之」為結構助詞,應為「有何罪」譯文:有什麼罪呢?)
翻譯:
①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麼請教呢?
②胡不已乎?譯:為什麼不停止呢?
③胡不見我於王?譯: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④此為何若人?譯: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2.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聖」。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說[yue]
B 詞語: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於慮
一詞多義: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表轉接. 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③拂:違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為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於:介詞,在。例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於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③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⑤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魚我所欲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詳見上一課)
《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A 字音:蹴[cu]
B 詞語:「得」,通「德」,動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
「鄉」同「向」,原先,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豆:古義: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義:常為豆子的種類。
一詞多義:
①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例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例句: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③於:介詞,表示比較。例句:所欲有甚於生者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句: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斷,
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倒裝句:萬鍾於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何」做動詞「加」的賓語,前置,意思是「什麼」。譯: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翻譯: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4、《莊子》故事兩則——《惠子項梁》《莊子於惠子游於濠梁》
選自《莊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大師莊子,世與老子並稱,代表作《莊子》,又稱《華南經》;莊子的思想淵源於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於學無所不」,因此,《老子》只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於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 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並為之深受感染。
A 詞語:止:棲息。於是:在這時。全:完全,確實是。
一詞多義:嚇:模仿鴟發怒的聲音。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動詞,威嚇,恐嚇。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例句:夫遠出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譯文: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譯文: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5、《曹劌論戰》
選自《左傳·庄公十年》,舊傳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為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並稱「春秋三傳」。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遠見。
A 詞語: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異義:
①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指行為不正直。
③忠:盡力做本職。(忠之屬也。)今:忠誠,忠實。
④獄:案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監獄。
⑤情:以實情判斷。(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雖:即使。(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並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詞多義: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問其故。
②以:憑,靠,何以戰;把,必以分人。
③焉: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又何間焉;作兼詞,於此,在此,懼有伏焉。
④其:作代詞,指齊軍的,下視其轍;作代詞,指戰勝的,公問其故。
⑤之:結構助詞,的,忠之屬也;作代詞,指曹劌,公與之乘;
語氣助詞,無意義,公將鼓之;作代詞,指齊軍,登軾而望之。
詞語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詞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見,問:「何以戰?」
譯文:(曹劌)於是進見(魯庄公),(曹劌)問:「憑什麼作戰?」
②原文:必以分人。應為:「必以分之人」
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③原文:忠之屬也。
譯文:(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⑤原文:公將馳之。
譯文:魯庄公正要驅車(追趕)。
倒裝句:
原文:何以戰? (應為:「以何戰」)
譯文:憑借什麼作戰?
6、《鄒忌諷齊王納諫》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大概是戰國末年秦漢間人將各國史料收集起來編纂而成的。這部史書後經漢代的劉向重新編校,得33篇,定名為《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言論活動,以及他們進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計、良策、佳言、善行,生動地反映了戰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和各類人物的精神面貌。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A 詞語:
一詞多義:
①孰:誰,我孰與徐公美;仔細,孰視之。
②美:以…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窺鏡;朝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古今異義:
①諷:古: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用含蓄的話對人或物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諷刺)
②修:古:長。(鄒忌修八尺有餘)
今:(學問、品行方面的)學習和鍛煉。(進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運動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圓。(今齊地方千里)
今:某一區域,空間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聞:古:使……聽到。(聞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詞語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詞做動詞,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詞作動詞,以…為美。
B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於徐公。(「以」後邊省去了「我」)
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譯文: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一個人)對皇上沒請求的。
③原文: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能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賞。
7、《愚公移山》
選自《列子·湯問》。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裡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本文通過寫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齔[chen] 窮匱[kui]
B 詞語: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④亡以應:「亡」通「無」。
⑤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⑥隴斷:「隴」通「壟」,高地。
一詞多義:
①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將近,年且九十;況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焉:疑問代詞,放在哪裡,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古今異義:
①懲:古:戒。(懲山北之塞)←┈這里是「苦於」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今:處罰。
②陽: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陽。
③陰:古:山之北,水之南。(達於漢陰)
今:陰天。
④諸:古:之於。(投諸渤海之尾)
今:各個、許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今:毛發。
⑥已:古:止,停止。(懼其不已也)
今:已經。
詞語活用: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荷擔者三夫。(譯:三個(能)挑擔的人。)
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應為:汝之不惠甚矣!先說「甚矣」有強調意味。)
譯:你太不聰明了。
7、《詩經》兩首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蒹葭》選自《詩經·秦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A字音:雎鳩[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