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現狀

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現狀

發布時間:2021-01-17 11:30:45

㈠ 淺談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淶水縣城關鎮西關小學胡武俠內容摘要: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針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的現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要採取多種豐富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 興趣 習慣課堂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提出了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強調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什麼是語文素養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能力中心論的影響,過於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單一,忽視了教學中「人」的的主體地位,造成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語文知識面狹窄、語文能力比較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文化修養及主動積淀吸收能力差等。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反思,尋找能夠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興趣是基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老師的培養。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生心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慾望,才會主動去探究、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同時,我也採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興趣和情感,進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播放了一段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到了血色很難過的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二、習慣是關鍵
好的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教師要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既要正面引導,也需要強制養成。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說普通話,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例如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我在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本子上寫字時必須清楚整潔,有速度。每周一次評比,做得好的同學,我會在他的本子上貼上一個小的紅五星以示獎勵。每月一次總結,全部優秀的換成一個大大的黃色的五角星。這樣,在全班形成了一種風氣,學生也逐漸養成了認真書寫,整潔有序的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就穩步提高了。
三、課堂是主陣地
語文課堂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如何創設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教師的課前精心准備,課上靈活機智,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嘗到探求知識的樂趣,並努力把外在的興趣引向內在的興趣。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如學習童話時,我總是讓學生們自選角色表演課本劇,另外,我還經常採用猜謎語,分角色朗讀,小話劇表演等方式創設生動的文中情景,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個性,將個人愛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既呈現出語文教學的共性,又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定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寓言二則》時,我讓學生結合注釋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要求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講故事,再互評出故事大王。每個學生都渴望當故事大王。自學時就非常用心,討論也異常熱烈,全班同學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對內容已瞭然於心,關鍵詞彙也掌握了,為下節課深入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平時,只要涉及到啟示感悟的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言之有理即可,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並給與他們肯定的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樂於也善於表達了。
四、綜合實踐活動是催化劑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詩」活動,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在積累展示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經典誦讀活動。結合我校的「誦讀經典,文化健身」的主題活動,我在班內開展不定期的誦讀活動、朗誦會。結合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涉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求學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又鍛煉了朗讀記憶,還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深層次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積淀。
3、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倡導國學育人。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精選古代經典子籍,指導學生閱讀。
4、還可以指導學生辦手抄報、進行調查訪問等。辦手抄報可以鍛煉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媒介的能力,調查訪問則可以實地演練學生語言表達學會交流,讀書報告會是一種讀講結合內化閱讀體驗的實踐活動。
總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始終著眼於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終極目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以愛促學,指導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讓學生憑借著堅實豐富的語文素養,放飛明天的夢想。

㈡ 如何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養成語文科課前預習的習慣

一、研究意義和價值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些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大任務。閱讀教學過程,既是教師引導,「教」的過程,更是學生自己閱讀,「學」的過程。預習則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是他們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是他們自學的過程。因此,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更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 二、學生現狀分析 1、學生沒有時間預習或預習不充分就進入課文學習。這樣學生沒有對教材文本進行投入,學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學習的有關知識內容,缺少學習新知識所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心理准備。這樣的課堂教學是零起點教學,這必然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被動,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學效率低下。 2、學生不會預習,缺少預習的方法。很多學生只是讀讀課文,或從身邊輔助資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義、中心思想等,這樣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反而容易讓學生養成不動腦的不良習慣。 三、預期目標 1、根據中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探索適合中年級的預習能力培養模式。 2、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探索適合不同文體的預習能力培養模式。 3、引導學生學會語文預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研究過程 (一)、意識的培養 中年級的學生,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不強,要想讓學生具有更強的自學本領,首先要重視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主動預習的意識。作為教師,要從必要性、首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預習習慣的養成勢在必行。 (二)、方法的選擇 光有意識遠遠不行,能力的養成才是重中之重。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完成: 1、指導學生提前對所學課文讀通順、認過生字、能對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註、能通過工具書或上網查閱等獲取相關的課外資料,這樣為課堂學習做好准備。 2、把我班作為實驗班,分文體探索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和策略。對於不同文體的課文,預習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體,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在預習方法上也會有所錯差別,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難點。 3、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彈性要求,常規預習和特色預習相結合,設置預習任務超市。這樣即照顧到優秀生的發展,又使中下層學生不至於遇難而退。 (三)、具體策略 1、興趣培養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地去學習,不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還達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滿懷興致地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你的拓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就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要善於發展入趣點,從入趣點著手。「入趣點」是指人在做事情過程中的興趣所在。每一件事情只要認真去做,努力去發掘,必定能找到入趣點。學習也是一樣,或許你對語文不感興趣,但是你必定對其中的一篇文章特別喜歡。可以從這篇文章入手,讓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下預習,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激發策略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僅語言優美,而且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說明文,也寫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隱含著作者的審美情趣。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使抽象語言文字的學習變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3、體驗成功策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美國心理學家布格爾斯也說過:「興趣和注意來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順利。」現在,在我們所接觸的學生中,有的學生有很強的失敗感,他們生活在消極的陰影里,自卑心理纏繞著他們。「感受成功」策略能使他們得到成功的體驗。

㈢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前預習效果開題報告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課題編號《135YWX-1227》,經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批准立項,現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現狀分析
當前,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際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是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二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存在詞語不理解,也查了工具書,但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有的是藉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於好在哪裡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學生根本不知道課前預習的方法和為何要進行課前預習。
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把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同時也讓這一內容真正的為教學所服務,能在課堂上發揮有效作用。
二、課題研究背景
葉聖陶先生說:預習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
1.通過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並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研究范圍及對象
寶塔區馮庄學校3-4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並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實踐,針對性的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
4.經驗總結法。結合相關理論和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案例,總結課前預習的指導策略和方法,並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二)研究思路
通過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調查和研究,根據新課程標准和實踐經驗,分析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現狀,把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前預習緊密結合起來,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六、研究內容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研究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4.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七、研究過程和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6年4月15日——2016年5月底)
1.確定研究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2.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3.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4.撰寫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底)
1.制定課題研究月活動安排。
2.開展學生預習狀況和教師對學生預習指導的調查,並形成初步調查分析報告。
3.開展學生自主預習和有教師指導預習後課堂教學現狀的觀察研究,結合調查報告,梳理出學生課前預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根據課堂教學實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底)
1.制定學生課前預習後期調查問卷並形成調查分析報告。
2.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總結學生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和方法。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准備結題。
八、預期研究成果
1.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研究報告。
2.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前期、後期調查分析報告。
3.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㈣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堂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踐研究

而心態不好的人,一旦慾望不能得到滿足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憤世嫉俗回,牢騷滿腹答,怨氣沖天。這此人老是為權所累,為名所累,為利所累,為一切不順心的事所累,成天生活在沮喪懊惱、苦悶抱怨之中。這不僅不利於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會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會毀了自己的一生。如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盡管錦衣玉食、別墅轎車,但還不滿足,貪污受賄,結果東窗事發,鋃鐺入獄,甚至丟了卿卿性命。有的人看到別人進步了,自己未得到提拔徵用,因而鬧情緒,消極沉淪,自暴自棄,結果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有位哲人說得好,「既然現實無法改變,那麼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筆者認為有三點至關重要。一是慾望不要太高。慾望無止境,慾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滿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態就越容易失衡。二是攀比思想不能太重。如果盲目攀比,就會「人比人,氣死人。」如果跟下崗工人比待遇,跟農民兄弟比收入,跟先進人物比貢獻,心態就能平衡,怨氣就自然消了。三是要學會忘記。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過去了的事就讓它過去,這樣才會少去許多煩惱,心情才能舒暢。

㈤ 小學語文課前導入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課前的導語設計內容要充實,要緊扣課文,還要益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能高效地接受知識,從而提高他們各方面的素質。但小學語文的新課導入同其他教學環節不同,只是教學的橋梁。對它的安排,應全盤考慮,不能佔用過多的時間,以免喧賓奪主。 1、導入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我們應發揮自身的睿智,有意識地創造與開發,創設行之有效的導入語,關注課前導入的細節,把這些細節生成教學活動的亮點,使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多樣,我們的新課導入應該各具特點。如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著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著重於渲染「情感」,幫助學生由表及裡領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可以著重於身邊事,平常事,理性地喚起生活經驗,去認識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寫作表達能力。如《家鄉的橋》,在學生的記憶里,家鄉只有極普通的水泥橋,由「橋」導入,激起學生的興趣,順理成章地引出家鄉各種橋的名稱、特點等,進而體會作者的濃濃思鄉之情。 2、導入的內容安排應與新課的教材內容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上課導入的好,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這一點已在教學實踐中被驗證。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前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如果把全世界各國的國土合起來,這樣就變得更大了。而地球還有沒有什麼地方的面積比陸地面積更大呢?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海底世界》。並緊扣課題提出疑點: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裡面的世界又怎樣的呢?抓住課文重點造成懸念,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了學生急於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學習興趣。 3、新課導入的設計,除了要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自身業務水平、教學內容、還要根據學校的設備、媒體的功能等因素作整體考慮,進行有效組合和調整。媒體的適當運用猶如「強心劑」,引起學生探新尋勝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望。如《智燒敵艦》一文,用投影儀出示阿基米德的圖象,「這樣一個人,就能燒掉敵人的戰艦?」讓學生在質疑中產生疑惑,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勢導入新課。 幾種常用的導入方式 1、開門見山法 教師的開場白就直接點題,用准確精煉的語言,主動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學這類課文時,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表現,教師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設計簡短、精彩的導語直接揭示學習的內容。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祖國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風景聞名於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現在我們一同來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教師言簡易賅,簡潔明快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2、激情渲染導入法 「激情」就是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說:若要學生動心,教師先要動情。學習新課時,教師要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如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的導入:1976年1月8日,為人民勞累一生的周總理去世了,他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中,五星紅旗覆蓋著他的身軀。1月11日,周總理的遺體要送到八寶山火化。披著黑紗的靈車,緩緩地開過來了,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風猛烈地吹著,但是首都幾十萬人湧上了街頭,默默地站在人行道兩旁,等待著,等待著靈車開來,他們要向敬愛的周總理告別。因為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周總理慈祥的面容,再也聽不到總理那親切的聲音了。十里長街到處是白花,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低低地哭泣……同學們,這是32年前的事情,你們沒有經歷那讓人心碎的時候,但是《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會讓我們了解當年的情景……這段感人至深的導語,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懸問設置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學習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課文《驚弓之鳥》的導入: 師:現在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 生:用箭射,用槍打…… 師:你們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 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的甚至會把學生弄糊塗。 4、演示法導入 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這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慾望。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後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後,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學生驚奇地緝碃光度叱道癸權含護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後知識聯系法 「前後知識聯系法」就是指在已學過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導入新學知識,從已知的領域轉入未知的領域,這種方法的使用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過渡要自然連貫,既起到調整學生思維方向,又為新課學習創設良好環境的作用;既讓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陌生,又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知識。「溫故」只是手段,而「導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冊《古詩三首》都是描寫春天美麗的景色,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內容,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想起了《春曉》、《詠柳》等古詩,有的學生還一口氣把這幾首詩背誦了下來。我因勢利導,表揚好的,鼓勵差的,向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學生充滿活力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6、音樂感染法 播放一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曲,喚起學生的想像,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記得從前一位教師教《草原》這篇課文時,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一段歌詞:「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接著用抒發感情的格調描述了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美麗的景象:「那兒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馬壯,繁花似錦,白鳥歌唱……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老舍爺爺一起去風景如畫的內蒙古大草原瀏覽一番……」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神往於內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想像,從而對學習這篇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設計導入時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簡潔明快,忌冗長拖沓 這里的簡約明快,不是簡單敷衍,而是指抓緊課堂時間,用短短幾分鍾引導學生很快進入新知探尋,不要再導入上花費大量時間,影響了新知識的教學。因而教師的導入時間一般不宜超過5分鍾。 2.宜靈活多變,忌千篇一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感,不僅能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境界中。在導入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靈活處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把學生引向新知識,使整堂課有血有肉,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鋪直敘,否則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對課堂失去興趣,對教師失去興趣,消磨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3.宜回歸本真,忌牽強附會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當教學中創設的情境生動有趣時,學生才會把課堂當成「樂園」,才會產生探究的慾望。然而情境創設過於追求生動有趣,就不免會嘩眾取寵,牽強附會。教師要用語文教學自身的魅力引領學生步入語文教學的神聖殿堂,由此而產生的興趣,才能持久不衰。

閱讀全文

與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