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

發布時間:2021-02-02 13:41:07

① 芻議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1課堂提問重精
在語文課堂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精」。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2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漸進的引導提問。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課堂提問重情
從語文教學的對象上而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們的情感也是非常豐富、特別的。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例如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使他們都能形成「我能學好,我盟學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避免選擇問題對象時帶有懲罰性,應切實注意以下三點:教師須具備良好的情緒自控修養,始終以平和的心態面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營造課堂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
4課堂提問重效
能夠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A: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B: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准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3.5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小結
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課堂提問現狀中所出現的問題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鑽研教材和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出每一個問題,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間互動協作,達到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② 畢業論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我 .幫,您。,吧.

③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1
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問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
思考狀態,安回靜下來,將思維集中於課答堂!
2
提問可以喚醒學生的回憶,運用已知知識。學生在思考的過
程中,
會回憶起自己所知的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
構成一定的知識結

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進提問藝術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題提問一書,這個你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然後說給同學聽,便又提問了

⑤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⑥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⑦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小學 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通過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抓住題眼.激發興趣

很多學生起初對語文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這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抓住課文的突破口,從文中的題眼人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對學習才會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學生為了找出答案,會認真思考與探索,初讀文章的時候,也會主動思索文中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題眼一般是整篇課文的關鍵陛詞語,能夠將課文的中心內容體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可以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



例如:在課文《天鵝的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啟發學生找到題眼的亮點,利用「故事」這個詞語,提出以下問題:(1)課文講了夭鵝的什麼故事?(2)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天鵝的形象的?(3)天鵝主要有哪些精神與品質?教師通過這些題眼為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出學生閱讀的興趣,迫切希望從文中找到答案。

2.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開始的時候學習表現不積極,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抓住突破口,重視為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沖突」。這樣學生為了想解開這些「沖突」,可以將思維興趣激發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內容,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課文《珍珠鳥》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技巧的運用,開始直接問:「這篇課文主要想體現什麼理念?」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激發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的興趣,之後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學生可以順利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這里能夠看出,教師要利用各種契機,提出有利於促使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確保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3.因材施教,整體提升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過於關注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忽視了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課堂表現上看,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表現得比較活躍,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能夠主動思考,而成績差的學生,學習信心一般不強,擔心自己回答錯誤被教師批評。對此,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課文《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教師要問學生故事發生的時間、描寫了哪些人物、主要發生了什麼事等,通過採用這樣的提問方法,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效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的講課內容將進一步深入,並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進行歸納,談一談自己獲得了哪些啟示。這樣的提問方式就非常有層次性,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活躍,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從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4.突破難點,促進探索

教師合理運用提問的技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重難點,教師應精心設計需要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課文《黃山奇松》的教學中,重難點內容就是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

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學生講:「玉屏樓前的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實黃山上還有許許多多千姿百態的奇松,咱們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嗎?」之後播放錄像,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到黃山松的確是千姿百態,它們裝點著美麗的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師可以問學生:「黃山上有哪些奇松呢?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教師運用這種提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內心情感,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綉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嘩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
(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拋出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
(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