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語文教學教育專題講座

小學語語文教學教育專題講座

發布時間:2021-02-03 05:45:26

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想教育

一.把語文課上的品德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語文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

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

把學生的良好品德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新人。

總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圍繞培養目標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視品德教育以德育人。

在教育教學中要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於學科教學與學校的一切活動

中。 二.讓學生在情感參與中受到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

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

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如筆者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用充滿激情的語調總結全文回顧這篇課文作

者離開自己的祖國心情異常復雜。這包括對親友送別的由衷感激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

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對自己離國而去的深深自責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熱切希望。從整

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鄭振鐸先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教師的激情

感染了學生使他們對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還要注意讓學生在口誦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誦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作

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誦讀、思考、感悟這可能會收到比單純講解更

好的效果。 三.准確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們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的最佳結合點善於利用、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內容探索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規律。語文教學對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形成

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當關鍵。因此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進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決於對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確與否這包

括三個方面

1.結合教材特點要准確。小學語文教材編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

點教師應該從教材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品質教育切忌牽強附會

悲慘命運就藉此教育學生熱愛新中國在他們的心靈播下熱愛新中國的種子。

2.把握教材德育內容要准確。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憑借在進行知識傳生作者描述故鄉楊梅的可愛實際是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樣課文的德育內容就把握

得比較准確了。 3.引導學生的認識要准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於表面、簡單的水平這就需要教師 三.將品德教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訓練中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

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

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加強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

雨》一詩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潤物細無聲」恰恰可以成為寓德育於語文教學

中的一個特色。但語文教學過程要體現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統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理

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有機滲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的

全過程貫穿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

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離。
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准確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學習《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一文時學

生往往提出「董存瑞為什麼不想其它辦法炸碉堡為什麼用手托著犧牲自己呢」這時就需要

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認識當時情況的緊急和董存瑞的獻身精神把學生從認識的偏差中拉回

來即可以在加深認識中受到教育。

⑵ 小學語文優質課的專題講座材料需從哪些方面寫

要從最基本的呀

⑶ 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教學教研主題有哪些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

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一、確立主題。

主題,按要求,應該是從實踐中來,實際工作當中,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我們近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把它確立為本輪教研活動的主題。

二、集體學習

現實中的「集體學習」,很成問題,有的沒學,有的流於形式。要找個時間,集中人員,真正學一學。組長念一念,組員記一記、議一議。切忌把學習材料復印後發給老師們自由謄抄,那樣很難有什麼收獲。

三、集體備課

可能是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也許是其他原因,很多集體備課變成了獨角戲。這樣做,就降低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利於同伴互助時的發言。要人人參與,發揮集體智慧。

四、課堂教學

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

五、課後主題研討

這個環節,問題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主題形同虛設,大多數發言沒有圍繞主題進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3)小學語語文教學教育專題講座擴展閱讀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

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⑷ 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專題講座《如何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

西南大學范蔚教授

⑸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小學語文教研專題活動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特色教研核心是「特色」二字,所有教研活動均落實在「特色」上。學校應形成「特色」氛圍:「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我認為,可從以下角度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1、「做課」活動
有計劃地開展「名師示範課」、「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師評比課」、「骨幹教師獻藝課」、「學習匯報課」、「識字寫字教學研討課」、「閱讀教學研討課」、「作文教學研討課」、「城鄉教師互動課」、「兄弟學校教師互動課」、「學習匯報課」、「讀書會」等「做課」活動。
2、專題教研活動
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復習專題研討、識字寫字專題教研、古詩文閱讀專題教研、作文教學專題教研、閱讀教學專題講座、集體探討教研課例、新教師展示課後的交流、研究課題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
3、校本研修活動
開展校本教研、「城鄉聯動,鄉鎮聯片」活動。
4、苦練基本功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演講比賽、案例分析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特長展示等活動。
5、「語文沙龍」活動
開展學生語文沙龍活動,如:拼音過關、聽寫過關、書法過關、書法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閱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現場作文競賽、積累競賽、古詩文誦讀、科學小論文評比等一系列活動。
當然,究竟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活動,還必須結合學校與班級學生實際,整合教研組力量,發揮教學之長,優化個人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

⑹ 小學語文講課有什麼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技巧
教學是老師一生從事的工作,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也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老師要經常學習,不斷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力爭做到適應各階段的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同時,教師的講解既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講課的藝術、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本人在近十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有得有失,總結出以下教學方法,願與同仁共同交流。

一、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安排
過去的語文教學是生搬硬套的教學方法,只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不管學生在學習中是否了解,也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繁雜的內容。我試著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的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組塊中求同存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就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

二、教學要聯系現實生活
當我上到《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要求他們談談捐款的「啟示」。因為學校有位學生家裡失火,大家剛剛向他捐過款。學生積極舉手,暢談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大家理解了「愛」的含義。活動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如課本劇表演、辯論會、對抗賽等。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地「折騰」,一定會碰撞出許多「求新」的火花。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求真、求新」,需要每位教師實實在在地去學習、實踐、提高,才能為大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採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表演、游戲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一次春遊活動中,我和五年級的全班學生在河邊玩,無意中看到一條蛇正在吃一隻青蛙。學生們都驚叫起來,都跑出幾十米開外。當我們都鎮定下來後,才穩下心來。當蛇跑後,我向學生講有關物盡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通過這件事,學生懂得不少的知識。經過實踐證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於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再現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此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培養學生有大膽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上課中發現,自主、合作學習的形式多,實效少。不少教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有的教師把問題提出後沒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直接進行合作討論;有的問題則只需要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以解決也去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有的合作討論的目標方向不明確或范圍太空太大,學生不知道該去合作什麼,討論什麼;有的小組學習,幾個學生各自將答案一對便完事了,根本沒有了合作,沒有了討論,結果你還是你,我還是我;有的小組學習中,有發言權的依然是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習成績差的則只是旁聽;有的小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變成了學生說笑或玩耍的機會。組織小組式的合作學習要遵循合作學習的原則。

⑺ 小學語文教育講座 體會 怎樣搞好教研活動

首先,自身要有一種凝聚力。

這種凝聚力,就是一種潛在的吸引力,巨大的向心力和無形的感召力。在學生心目中,這種凝聚力,既有母親般的摯愛,又有榜樣的影響,還有長輩那樣的寬容和理解。有了這樣的凝聚力,就容易吸引童心,雕塑靈魂,也就能為建設好班集體提供有利條件。

那麼,自身的凝聚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認為,一個小學班主任要有凝聚力,就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學生:

一、真誠坦率

每接一個新班後,我總是盡可能做好三件事。一是開好和同學的見面會。會上,我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姓名、經歷、興趣和愛好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己,溝通感情;二是和學生談心,一個個地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周圍環境、個人交往和興趣、愛好等情況,熟悉學生,交上朋友;三是仔細留心觀察,逐個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情況和心理、性格特點,對每個學生的情況盡可能做到全面了解,心中有數。這樣,在較短的時間里,我對學生有了一個基本的、也是全面的了解,學生也消除了對我的陌生感和害怕的心理。

二、理解寬容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提法「理解萬歲」,成人需要理解,小學學生更需要理解、需要寬容。新時代的少年兒童,他們富有幻想,敢於實踐,常常有一些近乎離奇的想法與做法,對此,班主任老師要能理解,進行具體分析和引導。另外,小學學生自製能力較差,是非觀念不十分清楚,容易干傻事,犯錯誤。而對他(她)們的錯誤,班主任不能只是簡單地批評,甚至訓斥體罰,而要分析他(她)們犯錯誤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一旦認識和改正錯誤,就要寬容,要鼓勵他們再接再勵,這樣做,容易加深學生與班主任的感情交融,取得事半功培的教育效果。

三、關心尊重

我認為,為師之道,既要嚴,更要有愛,有關心,有尊重,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和保證,更是一個班主任應該認真做到的。對學生的關心和尊重,應該貫穿於班主任工作的全過程,學生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傾向和問題要處處留心,學生的意見、建議,甚至批評要虛心聽取,對正確的要給予肯定和尊重。當學生的家庭或周圍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更要獻出母親般的愛,去關懷、體貼,使他們克服困難,振作精神,重新鼓起前進的風帆。

四、引導鼓勵

學生的事要讓他們自己去做,教師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這是育人之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方法。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自立意識。因此,在工作中,我總是讓學生自己主持召開班、隊會,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學會處理一些問題的方法。我只是當好多謀,給予啟發、引導和鼓勵。我多次組織學生召開主題隊會,引導大家論收獲,談認識,對同學們做得對的、幹得好的事,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使同學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強了自立意識,堅定了自我成才的信心和勇氣。

⑻ 小學語文教學講課10分鍾該怎麼講

這是蘇教版的.教育部核准,我們於今年年初啟動了與新課程標准配套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其中的一年級上冊業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並已進入實驗區。在「標准」研製組專家的具體指導下,我們又繼續編寫了一年級下冊。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蘇教版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為依據,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目標,建設一套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小學語文教材。據此,我們確定了以下編寫原則:1、全面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認真領會課程標准有關語文課程性質的論述,准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切實構建小學語文教育的新體系。要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人文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在獲得基本語文素養的同時,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了解、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精華,具有廣闊的視野和創新的能力,成為對民族、國家、人類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2、體現國家課程改革精神,體現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體現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材料編寫要突出四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3、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注意研究其他版本(包括港台地區)的小學語文教材,學習各家之長。注意從我國豐富的傳統語文教育經驗中汲取精華,從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成功經驗中吸收營養。在學習和吸收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和特色。4、立足於便教利學。教材編寫力求簡化頭緒,突出重點,使教學目標集中明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注意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5、實行開門編書。精心組建一支品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戰鬥力的編寫隊伍。在此基礎上,發動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於語文教材建設的各界人土參與編寫工作,爭取知名專家的指導,聽取一線教師的正確意見,走編寫人員、專家、第一線教師「三結合」編書的路子,使教材能夠凝聚集體的智慧。二、教材的框架體例本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識字、課文和單元練習。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標准」中的「總目標」明確提出: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認為這個要求對小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在教材中設置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系列。本冊「習慣篇」的要求是:認真寫鉛筆字;積極發言,專心聽講。2、識字寫字本冊教科書用「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方法安排了466個生字(其中只認不寫的183個,要求能識會寫的283個),較之過去同冊的識字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全冊生字分兩個途徑安排。一是隨課文識字,每課安排能識會寫的生字不超過10個;只識不寫的生字也不超過10個。二是專門的識字課文。每課安排能識會寫的生字不超過9個,其中只識不寫的生字不超過8個。專門的識字課文採用以下三種形式:⑴詞串識字。顧名思義,詞串是將相關的詞語串連起來,用以表現某個場面或意境。詞串是押韻的,可以連貫起來誦讀。詞串配有相關的情境圖,用以幫助兒童理解詞語的意思,並感受詞串描繪的意境。如「識字廣:「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穀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分別看,是排列整齊的幾組詞語;連起來讀,押韻上口,好像一首小詩。「識字」1、2、5、6四課均屬此種形式,其內容分別是「春天」、「奧運會」、「夏天」、「夏夜」。安排此類課文的意圖是:使學生藉助韻文形式和情境圖識字;通過誦讀進行自動化識別漢字的訓練;幫助學生認識事物,並受到美的熏陶。⑵看圖會意識字。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圖來揭示字理,並附有為識字提供語言環境的相關短文。如「識字3」便是通過有關舟、竹、石、泉、川、燕等字的「實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變過程,使兒童初步認識到絕大部分的象形字、指事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識字7」則通過形象化的圖形來顯示「人從眾木林森」等是怎樣以基本字逐步疊加來體現字義的。⑶轉轉盤識字。先通過轉轉盤顯示一組同聲旁的字,再將這些字編進短文,為識字提供語言環境。「識字」4、8均屬於這種形式。如「識字4」,課文先以轉轉盤換偏旁的方式,轉出了馳、地、他、池等一串同聲旁的形聲字,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這幾個字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義。然後讓學生讀一則有趣的字謎:有馬能行千里,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養魚蝦。以加深對形聲字造字規律的理解。安排此類課文的意圖是:揭示漢字的造字規律;集中識一批字;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無論是隨課文出現的生字,還是「識字」課文中的生字,凡要求寫的字都在課文後面的田字格里出現;只識不寫的字則列在兩條綠線內。為了打好小學生的寫字基本功,所有要求書寫的生字,都根據國家語委規定的標准,一一展示筆順,以便小學生在描紅、仿影、書寫時有所遵循。「標准本」十分重視寫字教學。對於寫字的功能,不少人在認識上有片面性:現代社會電腦已經普及了,沒有必要讓學生花那麼多的時間去練字了。尤其是毛筆字,已沒有實用價值,教材里不必安排了。我們認為這個看法是不全面的。因為寫字不單純是一種書面傳遞信息的工具,漢字裡面還蘊含著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作為龍的傳人,不會說中國話,不會寫方塊字,就失去了民族的根。作為母語教材,從小教會孩子寫好方塊字責無旁貸。不光要會寫,還要寫得好,要促進學生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熱愛漢字、尊重漢字的態度。所以我們在教材中堅持描紅、仿影,不是只在一二年級這樣做,而是一以貫之,六個學年一描到底,一仿到底。過去我們的孩子字寫得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丟棄了傳統寫字教學行之有效的經驗。3、課文共27課,分為6個單元。選文力求具有典範性和時代氣息,文質兼美,難易適度。注意兒童化,富有童趣。多為兒童喜愛的詩歌、童話或故事。選文貼近兒童生活,充分考慮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聯系。如《好學的爸爸》、《奶奶的白發》、《放小鳥》等聯系了兒童的經驗世界,《世界多美呀》、《螞蟻和蟈蟈》等則聯系了兒童的想像世界。選文還注意到適應新時期的需要,自覺地滲透標志人類社會進步的現代意識,並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為此,我們在教材中選人了一批具有時代意義的課文。如《好學的爸爸》便反映了這么一種新時尚: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放小鳥》、《這兒真好》意在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樣一種新的理念。《魯班和櫓板》、《烏鴉喝水》意在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培育他們的創造意識。課後的練習設計堅持簡約、實用、抓住關鍵,主要突出了識、寫、讀、背四項。27篇課文均要求朗讀,其中12篇要求背誦。部分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富有童趣的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作業。如學生學了《魯班和櫓板》,課後便要求:收集一個有關發明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學了《螞蟻和蟈蟈》,要求他們「分角色演一演這個小故事」。學了《做什麼事最快樂》,則要求他們「改編這個小故事(如將啄木鳥、水牛、蜜蜂換成公雞、花貓、螳螂等),再講給同學們聽」。4、單元練習這部分分三個板塊:綜合練習、語文積累和口語交際。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有三個特點:變繁瑣的單項訓練為綜合練習;與社會實際活動相結合,向其他學科滲透;注意培養小學生的探究意識。從本冊起,在每個單元練習里安排了「熟記成語」,其形式是將一組有內容聯系的成語編成「成語歌」,以便於兒童誦讀與記憶。「成語歌」配有相應的圖畫,用以幫助兒童理解成語的意思。「成語歌」大都聯系兒童的生活經驗或前面學習過的課文。如「練習1」的「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便可聯系「申奧」成功當天夜晚的狂歡情景來理解。又如「練習8」的「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從容不迫方寸不亂」,便可聯系《司馬光》一課的內容來理解。「標准」要求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為了在教材中落實這一目標,我們擯棄了過去低年級清一色的「看圖說話」模式,構建了「口語交際」的訓練系列。如一年級下冊我們便安排了說說我的家、找春天說春天、指路、學會道歉、討論、相互交流各自參加的節日活動、學會做客、聽故事講故事等口語交際的訓練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我們力求便於教師設置交際環境,強化交際雙方的互動性。三、教學方法建議怎樣用好「標准本」一年級下冊呢?我們認為要注意四個「性」,即實踐性、主體性、基礎性、趣味性。下面分別來說一說。1、實踐性首先,我們對語文課的認識應有一個全新的理念。什麼是語文課?語文課不是教師講、學生聽,語文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只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職責是組織,示範,點撥,答疑,鼓勁……一句話,是因勢利導,從旁協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當然,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教師在指導時,表述要具體形象,要多演示。如指導小朋友說話要大膽,就應當說:怎樣做算大膽呢?身子站直,眼睛向前看。兩眼看天花板或者地面,彎著腰,都是膽小的表現。還可以演示一下給小朋友看,並演示一下應當怎麼站才叫大膽。要溝通課堂內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如識字就可鼓勵孩子藉助社會環境,一些電視節目的片名、片尾、節目主持人的姓名、廣告用語等,容量大,多次反復,趣味性強,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2、主體性「標准」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過去識字有個固定的程式,即在教師的統一指揮下,學生齊聲拼讀字音,分析字形,連詞讀字。這樣做,剝奪了學生識字的主動權,生字不管難易,統統「一刀切」,也是不合理的。要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兒童。可以深入淺出地滲透一點漢字的知識。如學了「馬」、「蟲」後再學「螞蟻」的「螞」,就可以告訴兒童:螞蟻是昆蟲,所以是蟲字旁,「馬」是告訴我們這個字的讀音。哪個字難學,可以讓兒童自己找,自己想出記字的方法。如「蠶卵」的「卵」,有的小朋友這樣記:柳的右半個,兩邊各加一個小點兒就是卵。另一個小朋友的記法則不同:蠶卵我見過,是個小圓點,我一看到「卵」字里的兩個小圓點,就記得這是「卵」,字了。學生自己開動腦筋來記字,效率就大大提高了。3、基礎性小學階段要求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一年級更是基礎的基礎。對於幾項最為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我們都一一在教材中作了落實。如寫字,可以採取「識寫結合,描仿人體」的方法,即識什麼字就練習寫什麼字。通過描紅、仿影使學生的字逐漸「人體」。所謂「人體」,不是人前面柳歐趙之體,而是人楷書之體。要指導學生用好配套的習字冊。還要堅持「提筆即是練字時」。正如葉老所說:「咱們天天為了實際需要而寫字,其實是天天在練字,更不必特別劃出練字的時間。」我們要引導兒童養成這么一種良好習慣:不管在什麼場合下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劃地寫,認認真真地寫。又如讀書、背誦,我們也都有明確的要求,應一一予以落實。良好學習習慣的落實,關鍵在於老師堅持不懈地抓。要「反復抓」,還要「抓反復」,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如教學詞串「夜晚繁星亮晶晶/爺爺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螢火蟲/牽牛織女北斗星」,不是光識了字就算完成任務,還要讓兒童誦讀,就像誦讀一首詩,一邊讀一邊在頭腦里浮現出一幅生動可感的夏夜納涼圖。兒童既識了字,又認識事物,還受到了美的熏陶。4、趣味性人們常以「書山有路勤為徑」作為勸學的格言,然而我們更看重一個「趣」字。因為只要讀書感興趣,你不叫他「勤」他也會「勤」,即所謂樂此不疲。現代神經認知科學的研究也證實:大腦組織在接受感興趣的信息時,會分泌出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引起大腦神經興奮的功效比嗎啡大50~100倍。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所以說,教學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怎麼才能激發兒童興趣?有這么一句名言,叫做「蹲下來看孩子。」很有道理。舉例來說,教兒童口語交際──聽故事演故事,可以給他們戴上大樹、蘋果的頭飾表演一下。不要低估了頭飾的作用,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世界。一戴上頭飾,無論在扮演者本人的眼裡,還是在其他小朋友的眼裡,他就是故事中的某個角色了。有經驗的老師都很注意頭飾的運用。它會增加趣味性,使學習變得輕松。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語文教學教育專題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