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學方來法,提高教學自質量,是教師永恆的研究課題。身為一名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已近20年的教師,筆者一直孜孜不倦地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改進。回望新課改之初,語文教學研究者們紛紛對之前傳統的語文教學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批判。在這股潮流與風氣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育界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各教學流派競相輩出,語文教學界呈現異彩紛呈的景象。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五彩斑斕的教學流派、教學風格面前,一些語文教師開始眼花繚亂,他們來不及分析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是否對自身教學具有適用性,也不去分析他們的本質和實際效果到底如何,就爭相模仿,只學皮毛而忽略本質,課堂教學刻意追求詩意化、個性化,最終矯枉過正,導致語文課已經不像語文課,反而更像是綉花枕頭,失去了最初的語文味。那麼,什麼樣的小學語文課才算是好的語文課,因為本文研究的主體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基本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表達的能力。所以,對他們而言,好的語文課應該能充分挖掘、訓練和提高他們自我思考、自我表達的能力,使他們切身體會到語文的價值和魅力。
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鶯歌燕舞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辭舊迎春
Ⅲ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的反思
我經驗::課教情況何何改進
二:自教(包括教教案教態語言組織等等)
三:課堂氛主觀能性調情況.....
總:部寫優點寫足
寫人作文並不難,開頭概括寫特點。
Ⅳ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反思
課堂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完成學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豐富情感、形成高尚審美情操的主陣地。語文作為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支撐作用。
在語文課教學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追求高效性,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說是所有教學改革的共同目標。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指出: 「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這種以「少教」達到「多學」的願望,也是歷代教育工作者為此奮斗的目標。這種目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效率。
然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仍未擺脫低能、低效的困境,母語啟蒙教育難以使絕大部分學生達到「課程標准」規定的基本目標。不能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因此,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遇到的最大挑戰和受到的最強烈批評就是低效。就微觀的課堂教學而言,必須十分注重效率問題。
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呢?以下是我個人執教實踐中摸索的幾點經驗:
第一,重視基礎教學,提高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一定要加強「雙基」教學。因為「雙基」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基本功。就不可能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那麼也就失去了學習母語的根本意義。在新課程背景下加強「雙基」教學,決不能重復過把「語言文字訓練」強化到無以復加的肢解式、機械式、灌輸式的老路,我們必須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新的內涵、新的策略。以實現新的突破,必須夯實「雙基」。
一是掌握基本知識。一般可從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等方面入手,且一篇文章宜突出落實某幾點。這里要注意的是,新課程背景下所強調的「語文基本知識」,主要是指像漢語拼音、識字寫字等工具性知識,有關詞句段篇等基礎知識,怎樣聽、說、讀、寫等策略性知識,以及搜集處理信息、開展綜合性學習等必須掌握的新知識。同時。「語文基本知識」的教學也要克服長期存在的。目標單一,方法簡單,被動接受」的傾向,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推進」的新路子。比如,漢字的教學,要求學生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和正確書寫,以往教學時大多隻停留在能否掌握該字,方法單一呆板。而新課標精神指引下的識字教學則不同,教學讀音,要啟發引領學生自己讀、思、想,學生可藉助漢語拼音、可以對照本地方言、可聯系身邊的人物和事物等;識記字形,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想像來實現。
二是訓練基本能力。每學一篇課文,都要從文字中尋求訓練學生某種能力的最佳點,並從不同角度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訓練某一方面的能力。語言教學的宗旨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傲到這一點。首先將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轉化為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與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使教和學成為訓練的手段,教師必須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是梳理疑難。每學一篇課文,都要注重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善於及時發現、梳理學生的疑難問題,並有針對性地予以及時解決。合理利用多媒體,提高效率。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講授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這時採用視頻教學。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地感知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沒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