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取得的成效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側重對其學習方法的指導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那麼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做好教與學的主體轉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有效利用課堂教學,科學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視角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通過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來運用、提高。把課堂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思想性,趣味性強,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教學、實踐操作,小組討論、交流、探究等方式積極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於學生學習內在動力、智慧、潛能的充分發揮,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只有學生樂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知識運用,內化和深化教學效果
新課程要求我們把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結合。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相互補充,最終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所以我們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應不局限於三尺講台,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廣闊的天地。利用課外閱讀,朗誦演講,校內廣播,社會采風等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從而內化和深化所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四、加強語言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通過語言改編、誇張表演、導游解說詞、小記者采訪、辯論會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的創造想像。從而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也促進了語文教學效果。
最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也對我們教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課程整合能力等方面不斷學習,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提高對語文課程教學的掌控能力,最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㈡ 小學語文課堂為什麼要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回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答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
㈢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
㈣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核心是提高語文能力。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形成的過程,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實踐活動走進了教師的視野,從三年級開始,很多單元學習中都添加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從教材的改革不難看出,只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歸兒童生活,將「讀書」與「行路」緊密結合在一起,軟化學科之間的邊緣,在生成的、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構建起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場、思維場、感悟場,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聽、大膽地說、動情地讀、用心地寫」從而更愉悅、更有效地學習語文課程。
那麼,如何拓寬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呢?作為教學一線教師,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借「文」生成,巧拓展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闡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專用書籍,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語文教材中許多經典的篇目都能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生成點,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做鋪墊。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中主張的:「教育同生活實踐相聯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的觀點。可見,語文教學只有將眼光從課本知識,放眼到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語文實踐活動通常從教材入手,既可以是橫向的延展,對一個作者,一個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也可以是縱向的不斷深入,挖掘教材中適合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的點。如:《走進李白》實踐活動,就是橫向鋪開,通過主題閱讀,調查采訪等形式學習李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同時了解李白的詩歌對後人的影響。再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教師則以美麗可愛北大荒為切入,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過去,草塘這里被稱謂「北大荒」,現在已經不叫「北大荒」了,而叫」北大倉「。經過許多年的開發建設,那裡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糧食。現在那裡還有很多像草塘這樣的濕地,我們還要繼續開發。怎麼樣在不破壞那裡的環境的情況下開發草塘呢?我們可以發展什麼產業?」學生都想到了旅遊業,並不由自主地生成了為北大荒做廣告活動:「北大荒,北大倉,景色秀麗美名揚。物產豐富無可敵,請你快點來欣賞」「可愛的草塘、清澈的小河、美麗的藍天、潔白的雲朵、豐富的物產,把你帶進了人間天堂」……靈動的語言不但體現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同時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於發現教材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借「趣」延伸,漸豐富
「有趣」是學習興趣的初級形式,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起點。一直以來,語文教師最為困擾的是習作教學難題,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數學生認為「讀書無趣」,因此,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喜歡上積累,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誡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有將教育生活化,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完《草船借鑒》一課後,教師發現學生對三國人物很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很多通過網路玩關於「三國」的游戲,還有的課余時間經常在一起玩「三國殺」。於是,我便將學生的興趣與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開展「三國知識競賽」,學生課下讀《三國》,課上比積累,發揮個體閱讀與小組競賽「點面結合」的優勢,讓閱讀的過程成為班級課餘生活的熱議話題,從而產生讀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三國這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人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再如,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圖書公司」,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書籍「營銷」模式,吸引其他小組的學生節約本組書籍,為愛閱讀、有效閱讀的學生授予「明星會員」「小書蟲」等榮譽稱號,在讀書交流會、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踴躍報名,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閱讀當中來,在這一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高了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協作能力,創新意識也得到了發展。
三、借「情」深入,重升華
語文教學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情感在從認識到形成能力、習慣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別林斯基說:「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感的認知既使對文本的解讀,又是與作者的對話。有人說:「語文教學中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情感的共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無畏、《大興安嶺》的秀美、《錢塘江大潮》的壯烈、《凡卡》的悲慘……每一段文字里都凝結著作者的情感,當讀者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時,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才會得以升華。如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安排了「難忘的小學生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個主題,成為即將離開母校的學生應認真完成的實踐內容。圍繞著「親愛的夥伴」「可愛的老班」「磕磕絆絆也成長」「我的未來不是夢」四個小主題,學生將對朋友、對師長、對自己、對未來、對母校濃濃的情感都融入其間。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動人的演講,一幅幅多彩的畫卷,將感情融入文字,將文字浮於畫卷,將畫卷又注入了情感。這次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綜合運用語言文字,回顧了成長的點滴,同時,心靈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浸潤。
新課標中關於「語文生活化」的要求,強調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實踐」的手段,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因此,有效拓展語文實踐活動,將有益於把學生外部語言內化為內部語言,從而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㈤ 淺談如何將小學語文課堂向課外延伸
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以課堂為依託,向課外作放射式拓展。那麼回,全面開展答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努力拓展渠道是關鍵。可通過收集信息、撰寫調查報告、辦手抄報、成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體驗生活、多參加戶外活動、"勤動口,勤動手"、上網查詢信息等方面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拓寬課外語文學習渠道,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並讓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㈥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為教學主陣地的小學語文課堂,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中已擺脫了我們曾經難已割捨的情愫,正輕裝上陣,走向光輝燦爛之路。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是在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課堂不僅是知識建築的空間,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它不再是靜止的跑道,而是提煉生活、展示風采、體驗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歡愉、發展生命的過程。所以,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靈性,充滿生命活力,應是始終回盪於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新課堂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其基本內涵是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正如學生追求的「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碧藍的天空,任憑我們翱翔;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浩瀚的大海,任憑我們跳躍。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是「助推器」。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的贊賞。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會意的微笑,一次熱情的握手,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滋潤學生的心田,都會成為學生發展的助推器。在這里孩子的心靈能夠得到舒展,使他們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態中找到自信。
課堂上教師即時的評價、點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發學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讀中,教師就可以這樣鼓勵學生:「到目前為止,你是讀得最出色的一位!」「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啊!請你再讀一遍,大家仔細聽。」「你讀得最響亮!站起來時就要這樣大大方方。」「你讀得真好聽!老師要謝謝你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這樣的表揚,這樣的評價,會使學生如沐春雨,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教育。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高效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生成語文能力,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可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交流,應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
要讓學生大量「實踐」,就得有大量的學生課堂活動。學生的實踐活動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課堂教學生命之所在。在我們的教學設計意識中,應該理性地考慮到,「活動」是新課堂最直觀最本質的特點之一。我們要設計、要創造、要探究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求知求樂、益智啟智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也只有這樣,以實踐活動為板塊完成的教學,會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從而打破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氛圍,語文課堂也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課程改革,給課程以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個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體。因此,新課標特別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確,語文學習既是認知發展的過程,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也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三、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改革要以合作探究為手段
合作探究是現代學習和工作的顯著特點,也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語文課堂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以合作探究為教學手段。通過合作探究,完全摒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開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智慧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合作,包括學生個體與個體的合作、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生和老師的合作以及學生和媒體的合作等。學生只有合作,才能實現不斷進步。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同樣,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語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也只有讓學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實現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比如在「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可見,以合作探究為手段的課堂,將不斷地帶領學生走向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以拓展延伸為平台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進行語文學習的拓展延伸。的確,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師要具有課內鏈接課外、鏈接自然,鏈接生活的本領,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因為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為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要盡可能地去挖掘豐富的語文學習課程資源。學生群體是一個最好開發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學習資源,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存在著學習資源,另外,社區的文化設施、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也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通過拓展延伸這個平台,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
新課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對新課程、新教材多個層面解讀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激發學生的靈性,積極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㈦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