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課(背影)思考與練習的答案
一.四次寫背影的文來字:(1)「我自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2)「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往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很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3)「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4)「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餓背影。」
1、作者這樣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的描寫爬月台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的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有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被父愛感動的情不能己,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說到「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著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到的。
我暫時只有這么多了,等找到其他的在往上傳》
『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第四題的第二小題怎麼寫
背影
注釋:1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差使:舊社會在機關里做事叫「當差」,這里指職務。 3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4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5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6慘淡:凄慘暗淡,不景氣。 7賦閑: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閑居賦》,因而後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閑居」叫做賦閑。
8勾留:短時間停留。 9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浦鐵路的終點站。 10腳夫:就是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11小費:顧客、旅客額外送給服務人員的錢。 12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13月台:站台 14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15拭:擦。 16頹唐:衰頹敗落。 17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裡感到悲傷。懷,心。 18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 19情郁其中:感情積聚在心裡。 20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 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與世長辭,一去不返。這是對死得委婉說法。
本文抒發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處描寫:1開門見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氛圍
2望父買橘
3父子分手
4呼應開頭,作者對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親的外貌描寫:穿戴→照應開頭所寫家境;與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親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動,感激,感動,心疼,愧疚……
流淚:徐州奔喪——悲哀之淚
望父買橘——感動之淚
父子分手——惆悵之淚
別後思父——傷心之淚
參考資料: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人教版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重點知識歸納
►整體掃描
本冊課本共7個單元。五個現代文單元共19篇課文,分為記敘性散文、現代詩歌、戲劇文學、演講詞和報告文學。其中,戲劇文學、演講詞和報告文學是本冊教材出現的新文體,也是教學中的新內容。兩個文言詩文單元包括9篇古文和10首詩詞,多為歷代名家名作。全冊還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次寫字練習。
►重點再現
第一單元是四篇課文都是記敘性散文,有的敘事,有的寫人。結構上,都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寫作手法上,以敘述、描寫為主,夾以恰當的抒情、議論。首先,要掌握散文的線索,這是解讀散文的關鍵。《背影》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永久的悔》以吃的東西「白的、黃的、紅的」為線索,《鐵騎兵》以離開大隊的騎兵的行蹤為線索,《蘇姍·安東尼》以蘇珊·安東尼爭取選舉權的男女平等的斗爭活動為線索。其次,在掌握了線索以後,還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物的性格。我們是否體會《背影》中兒子的真情摯愛、《永久的悔》中兒子的「悔」、《鐵騎兵》中八路軍的機智勇敢、《蘇珊•安東尼》中主人公的信念和斗爭精神?學會通過具體的事例去加以分析,進而把握散文中敘事與人物刻畫之間的關系。
第二單元是五首現代詩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對養育之恩的謳歌,《樵夫,別砍那棵樹》是對美好往事的留戀;《長城謠》抒發了綿綿不絕的思鄉之情,《致空氣》運用象徵手法寄寓了對真善美的贊頌。欣賞這些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可以獲得審美享受。
第三單元是戲劇單元。走進文藝殿堂,欣賞戲劇人生,聆聽獨具韻味的百態生活。我們可以從《日出》中了解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可以從《欽差大臣》中認識沙皇專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惡與腐敗;可以從《 放下你的鞭子》了解父輩在外敵侵略下的遭遇,激發愛國熱情。
第四單元是議論文單元。這些演講詞文章,思想性強,文化內涵豐富,不僅體現了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頗能啟迪智慧。這對於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學會《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圍繞中心論點進行寫作的方法,激發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的熱情;學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的方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培養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感悟馬丁·路德·.金的那種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崇高獻身精神,體會文章激情飛揚、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
第五單元是報告文學單元。品味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散文化的語言,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可以激勵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愛國熱情;《尋找時傳祥》一文於樸素中見奇崛,於平實中顯機鋒,學習時傳祥實實在在幹活,本本分分做人;掌握《阿 炳在1 9 5 0》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從阿炳坎坷的一生中汲取生活的營養成分;學習《滑鐵盧之戰》一文工筆細描和大筆勾勒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體會報告文學兼有新聞和文學兩重特徵的特點。
『肆』 八下語文人教版3單元知識梳理
學習目標:、掌握生字詞。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3、掌握主要的技法。 授課時間: 月 日 第一單元 【新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鬥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怎樣閱讀敘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劃分層次,理出線索。 3、 概括段意,畫出重點語句。 4、 歸納中心:弄清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為什麼寫。 5、 分析寫法:可從語言特點、結構安排、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範例1 怎樣把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1、這是一篇新聞稿。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麼激動振奮!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時間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安慶—蕪湖 20日夜—21日夜 30 萬 30萬 西路軍 九江—安慶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三分之二 東路軍 南京—江陰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大部 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志。 解答: 這篇新聞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戰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 相關知識鏈接:什麼叫新聞? 1、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2、新聞的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准確。 4、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為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範例2 如何整體把握《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這一層又 分三點具體報道取得的主要成績。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暗淡。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解答: 這則新聞,重點報道了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情況,並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解題方法鏈接 1、 看標題:標題大都能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2、 看導語:導語是正文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3、 看主體:這是導語之後對內容作進一步敘述說明的部分,也是表現主題、深化主題的決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它有時隱含在主體之中。 5、 看結語:它一般是對新聞主體的總結,有時也隱含在主體之中。 2 蘆花盪 情節 傳奇色彩 蘆花盪——美 人物 立體美真實美 環境 詩情畫意 老頭子性格特點:老頭子是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他愛憎分明、智勇雙全、自信自尊、老當益壯。他是千千萬萬普通而又偉大的中國人民的代表,這一形象表明: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3 蠟 燭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兒子的英勇 用結婚的喜燭 體現血肉情深 中心思想:通過寫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蘇聯紅軍烈士的故事,贊美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年代用血肉凝結起來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跡 「贊譽」 破爛 驚人傑作 諷刺、 譴責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國人民 中心思想:雨果以人類的良知嚴厲譴責本國強盜政府,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極大尊重和同情,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珍視。 第二單元【散文】 學習目標:1、掌握生字詞。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3、掌握主要的技法。 授課時間: 月 日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記憶沉重 看紀念演出 美麗 來到紀念地 回顧歷史 參加座談會 參觀紀念館 呼喚和平 面向現實 中心思想:本文記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一段殘酷的歷史,表達了世界各國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共同呼聲: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6 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的由來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節 過年吃橘 淳樸善良 長毛故事 無知愚昧 《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里,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7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點題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 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2.蹣跚的背影 線索 背影 第三次――離別的背影 3.艱難努力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第二、三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四、五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六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背影》是傳統課文,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 8 台 階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強 老實厚道 不甘人後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台階造好後,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9 老 王 傴(yǔ):彎(腰)曲背。 攥(zuàn):握。 惶恐:驚慌害怕。 荒僻(pì):荒涼偏僻。 塌敗(tā):塌陷破敗。 取締(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骷髏(kū lóu):乾枯無肉的死人頭骨或全副骨骼。 滯笨(zhì):呆滯笨拙。 愧怍(kuì zuò):慚愧。 1.「常坐」、「說著閑話」(總說) 2.「失群落伍」、「單干戶」、「破舊三輪車」(境況) 3.一隻眼是「瞎的」、另一隻眼也有病(外貌) 4.「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居住環境) 5.「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最老實」(老實) 6.「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卻還不放心」(善良) 7.「湊合」著「維持生活」、「病了」「總不見好」(生活困難) 8—21.送香油、雞蛋(詳寫) 22.「總覺得心上不安」、「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的善良是基於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各人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狀況的懸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這樣才能平等對話,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帶有很強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個動盪年代,照樣尊重作者夫婦倆,是因為認准他們是好人,知恩必報,他雖然出身低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堅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朴的善良。本文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蘊含深刻,意味深長。有點瑣碎的小事,閃爍著善良的性格美,即勞動人民的難能可貴的老實厚道。讀楊絳的散文,就好像在看生活錄像,一切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既不貶損,也不誇張。相反,如果本文寫到楊絳經常到老王家去獻愛心,那麼老王感受到的僅僅是施捨,就不會從內心深處產生真切的感激之情,而且文章也毫無韻味了。這並不是說獻愛心不好,而是寫散文應該追求真實,是兩碼事。因為「善」與「美」,如果脫離了「真」,就會大打折扣。 10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信客身上有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待人寬容、善良厚道等優秀品質。 表達方式 功能特點 方法分類 記敘 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議論 針對事例或現象發表見解,常用以點明主旨。 擺事實、講道理 說明 對事物或事理解說,使人有所知。 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 列數字等 描寫 細致刻畫,使對象具體化、生動化。 環境描寫、人物描寫 抒情 表達內心感受、情感。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第三單元【說明文】 學習目標:1、掌握生字詞。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3、掌握主要的技法。 授課時間: 月 日 說明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二、說明文的分類:按照不同的標准,說明文可分不同的類別。 1.通常,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目的是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徵,我們稱之為事物說明文,如《松鼠》、《中國石拱橋》等;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明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我們稱之為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進軍》等。其實,在一篇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釋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 2.我們還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 三、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所謂特徵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志。只有抓住特徵才能說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
『伍』 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讀讀寫寫和注釋
背影
注釋:1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差使:舊社會在機關里做事叫「當差」,這里指職務。 3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4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5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6慘淡:凄慘暗淡,不景氣。 7賦閑: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閑居賦》,因而後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閑居」叫做賦閑。
8勾留:短時間停留。 9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浦鐵路的終點站。 10腳夫:就是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11小費:顧客、旅客額外送給服務人員的錢。 12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13月台:站台 14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15拭:擦。 16頹唐:衰頹敗落。 17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裡感到悲傷。懷,心。 18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 19情郁其中:感情積聚在心裡。 20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 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與世長辭,一去不返。這是對死得委婉說法。
本文抒發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處描寫:1開門見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氛圍
2望父買橘
3父子分手
4呼應開頭,作者對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親的外貌描寫:穿戴→照應開頭所寫家境;與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親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動,感激,感動,心疼,愧疚……
流淚:徐州奔喪——悲哀之淚
望父買橘——感動之淚
父子分手——惆悵之淚
別後思父——傷心之淚
『陸』 八年級下冊語文書背影這一課你讀了有什麼讀後感三百字
學過的四篇朱自清的散文都很有特色,我非常喜歡,而我認為其中最感人的就是《背影》了。
本文主要講了父親到火車站與「我」送別的事情。在火車站,父親吃力地從月台上爬上爬下去為我買橘子是全篇的高潮,他上下月台笨拙的動作和蹣跚的步伐刻畫得十分感人。父親的背影不僅讓「我」,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我想到,一天下午,我和父親在踢球,我不慎將球踢進草坪中。父親轉身去揀球,球離他並不遠,但草坪上有口井十分隱蔽,當時他就踩上了未蓋嚴的井蓋。一條腿陷入井中,井蓋翻過來又夾了他的腿。我連忙跑去把他扶起來。這時,我看到他的腿被蹭破了一層皮,有的地方還流了血,腿的另一側被井蓋夾紅了。我們立即回家,父親一瘸一拐地行進著,但似乎沒有一絲疼痛感。前方有個上坡路,我想上去攙扶他,他卻說:「不用了,我沒事,你走你的。」慢慢地,平時箭步如飛的我這時好像比蝸牛走的還慢。看著他吃力地上坡,步履蹣跚的樣子和晃來晃去的背影。不由地感到十分感動,頓時,眼前一片模糊。
《背影》一文令我深刻感到了偉大的父愛,我為我的父親而感動,更忘不了他的背影。也許,這就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吧。
《背影》讀後感
讀了《背影》這篇課文之後,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愛是多麼的偉大。知道了父親可以為孩子失去一切,可以為了孩子去做任何事。
背影中的爸爸為了給兒子買橘子的那一個段落讓我極為感動。一個爸爸為了讓兒子吃上橘子,盡管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個胖子,而且翻越月台十分艱難,可他還是不需要兒子的幫助,而且堅持一個人翻過月台。最後他買到了橘子給兒子,心裡才放鬆了下來。一個衣著雖然樸素,但是卻充滿愛的父親
天下的父親都是這樣,當然我的爸爸也不例外。有一次,我要去臨海上學,由於路途遙遠,所以必須要爸爸媽媽中的一個人負責送我去學校。盡管兩個人都是忙中之忙,可是爸爸還是從百忙之中 抽出空閑來送我。「上課時要認真,不要走神啦。」「睡覺時不要亂踢被子了。」......可見,父愛是多麼的偉大啊!
父愛是偉大的,我永遠也忘記不了父親的形象,因為他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裡。
『柒』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七課背影中父親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背影》「父親」形象分析:
答: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關於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描寫,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所以要想准確具體分析《背影》中的「父親」形象,就必須抓住父親在文中的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內容來分析.
首先來看語言描寫,從文中不難發現,父親的語言主要有5句,分別為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⑤ 「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分析前4句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的慈父形象,而第⑤句則體現出了父親堅強的一面.
再看父親的動作描寫,這主要在「買橘子」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其實從父親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和「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動作描寫中我們更能體會其愛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當然本文也不乏成功的外貌描寫,也在「買橘子」過程中出現,如「胖子」、「 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等,從這些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父親的體態和剛失去親人的事實,可是父親卻不因為自己的身子胖的實際困難和失去親人的悲傷,堅決要給兒子買橘子,所以這幾處外貌描寫同樣也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無私關愛.
因此,本文的「父親」應該是一個細心體貼、關愛兒子但又不失堅強的慈父形象.
『捌』 八年級下冊語文《背影》和《台階》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文復章都是以全文的線制索作為題目,結構嚴謹。
不同點:背影 一文抓住 背影 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突出了父親的背影,突出了父愛,給人深刻的印象,讓人強烈地感受父愛。
台階 一文圍繞 台階 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玖』 八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背影課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於他相見!
1925年10月在北京
『拾』 八年級語文《背影》
第一部分(復第一段)制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第二、三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四、五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六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