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課,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性閱讀
1、首先要目標明確,老師要讓學生明確此次閱讀的具體目標(目標不可過大),讀懂什麼;
2、其次要劃分范圍,推薦具體書目或具體文章、段落等;
3、學生遇到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4、養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可以記筆記、記好詞好句好段落,寫在積累本上;
5、也可以師生共讀,讓學生學有所仿,讀中不覺得孤獨。
(拙見,供參考。)
⑵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動起來,教師就要學會適時放權,讓學生在已習慣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要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根據學生需要,變換教學策略,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動起來,互動起來,主動起來。如適當地讓學生畫一畫(《詹天佑》)、做一做(《撈鐵牛》)等,讓每一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他們表達思想的平台。
二、巧妙合作,攻克文本難點。
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見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組織學生集中在一個小組中嘗試解決。引導學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這種合作探究的關鍵是教師要組織課堂討論,討論的主題要明確,留給學生准備的時間要充分,注意氣氛的和諧,絕不走過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讀課文,請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並提出感興趣的或不懂的問題。
(2)四人小組討論時,由組長主持。組員依次讀出所畫句子並提出問題。
(3)組員篩選幾個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並做好記錄。
(4)討論結束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本組重點討論的問題、討論的結果。
這樣引導,既幫助學生建立了討論的規則和秩序,又活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氣氛,整個過程在問、想、議、悟的過程中進行,學生能攜手解決自主學習中所碰到的難點。
三、注重引導,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更強。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至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感悟就是一種文本對話的形式。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通過美麗的景色的錄像展示等課程資源的利用,設計情景,再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實現了情感教學目標。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學習。可以藉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還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廣告語、對聯、報刊病句、熒屏錯別字等。學生感受到語文實踐的無限樂趣,不再覺得學習語文是枯燥的。
四、及時激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慾望。
學生採用自主學習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如在教學《媽媽的賬單》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讀了媽媽寫給小彼得的賬單後,你想說什麼?」一名平時不好學但很聰明的男生也舉起了手,教師點名後,他回答:「剛才你說賬單是指記錄資金出入,可媽媽寫給小彼得的賬單里怎麼都是『0芬尼』呢?沒有出也沒有入,這張賬單怎麼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我立即抓住了這個契機,進行了表揚:「你很了不起,你給大家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既然你能想出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答案。」聽了這番話,他情不自禁地再次投入到文本之中。我還將這個問題放在這堂課非常重要的位置,讓全班同學共同探索答案,經過合作討論之後,學生回答精彩極了,有的說:「比起小彼得寫給媽媽的賬單,它還真算不上賬單,媽媽其實根本沒想讓小彼得還錢。」有的說:「媽媽寫這些0,是為了讓小彼得自己去想其中的原因。」剛才那個男生的回答更加精彩:「我覺得媽媽賬單中的兩個『10年』與這些『0芬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體現了母愛的無私和無價」。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用了成功激勵的方法,及時地激勵了這位學生,讓他的學習慾望得到了增強。
⑶ 小學語文教師該怎樣指導學生閱讀
1、首先要目標明抄確,老師要讓學生明確此次閱讀的具體目標(目標不可過大),讀懂什麼;
2、其次要劃分范圍,推薦具體書目或具體文章、段落等;
3、學生遇到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4、養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可以記筆記、記好詞好句好段落,寫在積累本上;
5、也可以師生共讀,讓學生學有所仿,讀中不覺得孤獨。
⑷ 怎麼指導小學中段的學生做好語文
小學中年級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它上接低年級,下連高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具有過渡性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這個關鍵時期,語文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預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孩子今後的自主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呢?
為了最好的探求新知識、學好新課,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感情。預習,無疑是新課教學的前奏。
針對中段的教學目標要求:1、認字200個,會寫200個,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我在讓學生預習的過程中,一般採用自主習字的方法。從字音、字的書寫、音序、部首、組詞這5個方面入手,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記住生字。怎麼檢查呢?教師一定要在上新課前,通過聽寫等方式檢查落實生字的掌握情況,針對易錯的生字,在授新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講解和強調。
根據以下教學目標的要求: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首先我在學生掌握生字的基礎上,把本課的生詞分為2類來預習。1類是只需要記住的,抄寫1、2遍就行。另1類是需要理解的,所以學生必須通過工具書先弄清它的意思。這樣,上課的時候,才能更好的體會句子含意,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有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次,中年級的學生能夠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後可以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一些描述,可以是故事情節中的一環,也可以是對人物的初步印象,還可以質疑。要求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才能有助於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對於課文背景或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自主的收集閱讀,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拓展學習空間。
中年級學生缺乏對事物有條不紊、主次分明的處理能力,如果僅僅只是讓學生 「預習」,就算完成了預習作業的布置,那無疑會讓他們陷入一種無目的、無條理的混亂狀態。因此,教師必須指導並規范學生的預習行為,以確保預習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真正為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
⑸ 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寫作細節
我雖然是學生,但我也是從小學過來的,而且最驕傲語文作文。。指導寫作文,我覺得吧,首先是學生們要有資源,就是素材,讓他們多留心生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之間的感動或者摩擦什麼的,自己經歷過的,會很走心的
⑹ 淺談語文教師應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
一、預習的概述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的「預」就是預習了。葉聖陶先生對預習是這樣論述的:「預習的事項無非是翻查、分析、綜合、體會、申度之類,應該採取什麼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導。可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因為他們將來讀書必須自己動動天君。」 具體地說,預習是指學生對一節課或一個階段課堂上將要學習內容所做的准備。 二、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做好課前預習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在預習時,會對第二天要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理解的知識,會成為學生關注的部分。把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吸收,從而也就提高課堂效率。 (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葉聖陶曾經說過:「凡為教,目的達到不要教。」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活動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學,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只有讓學生自己親歷了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三)豐富學生課外知識 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必將會發現很多疑問。這些疑問,有的通過教學可能解決,而有的卻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少年兒童的求知慾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願望。如果老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和指點,學生就會產生閱讀興趣,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樣,預習就起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四)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總之,預習在整個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如何指導學生做好有效的預習 既然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顯得如此重要,那麼,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呢?在此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預習要及時 及時預習是前提。預習是學生在上課前所做的准備,所以,預習不及時的話,那就失去了意義。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在新課標教學中,預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獲得新知識的活動。例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就可以運用老師平時教給的方法或者運用工具書等去理解。掃清閱讀障礙後再根據老師教給的分段方法理請文章脈絡。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二)要求要明確 明確預習要求是基礎。如果教師不安排有目的、有計劃地預習,很多學生也只是草率地把課文游覽一遍,就算是預習了。這樣的預習收效甚微。因此,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及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教師能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及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設計明確的預習提綱,使預習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設計預習提綱時,有以下幾個方面是要注意的: 首先,預習提綱要由淺而深,循序漸進。語文教學要有意識地安排由易到難地預習,循序漸進地突破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 其次,預習提綱要尊重差異,分層設計。一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的素質是存在一定差異的。程度好的學生能自覺運用學到的預習方法按照目標去預習;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讀書結結巴巴,生字不會查,不知文章在講什麼。根據這個現象,要改變「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預習目標。以《金蟬脫殼》一文為例:對基礎薄弱的同學要求:(1) 藉助工具書,學會本文生字,能給課文生字組詞。(2)把課文讀通,要求達到"五不"(不添字、小漏字、不錯字、不斷詞破句、不唱讀)。對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要做到:(1)了解金蟬脫殼的歷史故事。(2) 了解金蟬脫殼的具體步驟,並能說出它們的變化的過程。這樣的預習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得飽」,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辦得到」。教師把學生預習語文的興趣在成功的愉悅中激發出來的。人人都有思考和練習的機會人人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隨著學生自學的積極性的提高,就能循序漸進地縮短優等生和學困生的距離。 最後,預習提綱要抓住重點,適當歸類。教師編寫預習提綱要注意從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避免預習的「清一色」和簡單地流於形式。在給學生列出預習提綱前,教師本身要對這節課的內容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抓住教學重難點,從而使預習的設計具有針對性,同時還要注意體現不同體裁的教材特點,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各類文學的方法。每個單元的課文安排都會有它們的共性,因此教師也應該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歸類總結,把厚厚的課本讀薄。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講述名人故事的,第五單元都是描述祖國壯麗山河美景的。 (三)閱讀要強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預習是訓練閱讀的最重要的階段。」、「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於讀,則其功至偉。」可見,閱讀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逐步提高閱讀要求,培養其自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閱讀也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讀通課文。「預習」中經常提出:認真讀讀課文,隨手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把生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第二階段——邊思邊讀。「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師應指導學帶著問題讀書。例如,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指導他們注意整體感知,提示學生想想課文講了什麼?從而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第三階段——精讀妙處。課文中心往往通過一些關鍵的詞句表現出來的,學生學會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反復閱讀精妙的重點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四)知識要積累 預習中所涉及的知識比較廣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詩詞常識、以及課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內容。這些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個課外摘抄本,把有關內容分類摘抄下來,這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提高閱讀的積極性,並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步理解課文,完成預習任務。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短暫的,單靠課堂短短的四十分鍾獲取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前預習突破了把教材作為唯一知識來源的束縛,使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變得豐富多彩。在預習中學生能根據課文中給出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知識延伸,從而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例如:在《中華少年》一詩中涉及到很多典故、名人、古詩詞等,如果學生課前預習不充分,教師在課堂上不但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給學生解釋,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要求學生利用上網、查閱資料或者請教別人的方式方法去了解文中所提到的典故、歷史等。在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有些學生不但理解完成了老師布置的預習內容,還查閱到很多相關的知識:詩中提到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他們查閱到了,還根據這個知識點,延伸到了「文房四寶、四大美人、四大文明古國」等。這樣的話,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合上述,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因此,預習這個環節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強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