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挖掘小學語文課內閱讀教學中恰當的語言訓練點課題開題報告
[yǔ wén]
語文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編輯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專言和書面語屬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❷ 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研究課題中期報告怎麼寫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中期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廣泛性,不能強行對每一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步調、統一內容,個體的獨特性,使得對課題的研究與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深入開展,是我們探究並需加以解決的研究課題。教師也不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等。基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是指通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孩子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潛心讀書,能夠投入情感,並具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構建有效課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使閱讀習慣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從實質上把握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教學規律。
三、研究的目標和原則
目標:探索出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形成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氛圍,提升高年級語文教育教學質量。通過研究提升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
原則:遵循自主性原則、探究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和合作性原則。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閱讀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閱讀教學效益為核心,以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為重點,探索出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的總課題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為輔。在一定理論指導下,把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實踐中研究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把研究的結果及時運用於實踐。通過深入課堂,從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以期達到最佳研究實效。通過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較有效的研究工作進行及時的總結提煉,形成成果,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研究。收集有關文獻資料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實施材料。
六、課題研究進展
(一)加強理論學習,更新閱讀教學理念。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新課程改革在閱讀教學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我們很有必要進行思考與探索。自課題立項來,重新解讀學習了新課標對習作教學的理念,正確解讀、全面把握這些新理念的精神實質,是我們端正閱讀教學指導思想、全面更新習作教學觀念、探索科學的閱讀教學策略方法的前提和基礎。
(二)開展閱讀教學研討活動,閱讀教學比賽活動。
遵循課題研究提出的「以讀為本」的主旨,注重閱讀線、生活線、情景線三線結合,加強實踐自主性,制定有效策略,使活動有序進行。對實踐活動進行記錄,及時作出階段性評價。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閱讀方法。
以語文教學依託,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能夠把文中的一些好詞好句進行摘抄背誦。其次,利用班級各種活動,帶領孩子親身體驗,以親身感受為依託,指導學生閱讀。
七、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
(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閱讀興趣濃厚。
(二)學生養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並能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對閱讀內容進行篩選。
(三)舉行閱讀小能手評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班內涌現出一批閱讀小能手。
(四)關注學生的需要,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體驗,有效指導學生閱讀。
八、課題研究中存在問題和困惑
課題實施以來,雖然關注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難以操作,能夠有效的關注到每一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其次,如何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既關注學生閱讀水平的差異,又兼顧到學生情感需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提高,這一點是我在教學及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也是下一步我努力研究的方向。
九、努力方向
我將在下階段的研究中,繼續遵循最初的課題研究思路,圍繞前階段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繼續加強自身理論學習,通過指導與練習,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時間,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樂於閱讀,並在此過程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增長見識,真正做到快樂閱讀。
❸ (急) 求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 方法/講解 一篇 謝謝好心人了.
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研究」開題報告「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新世紀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已成為改革和發展之潮流,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它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學校教育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與課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作為課外閱讀不是游離於語文教育課程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准》理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為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落實這些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要擴大閱讀面的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規定了具體的課外閱讀量,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於100萬字。新課標的這一些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於語文學科學習了。
然而針對城鄉結合的我們學校,由於受到地域、家庭環境及應試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閱讀現狀令人擔憂:(1)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和意識,學生對於讀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建構知識體系;(2)「應試教育」的思想左右著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總是把目光盯著幾本教科書和試卷上,認為「閱讀」只能作為學生的一種消遣,學校尚未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3)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未發揮應有功能,多數學校圖書室只是成為一種「擺設」,學生很少有機會走進去閱讀,加上經濟條件的制約,圖書室的圖書很少有更新和補充,這些都很難滿足學生的讀書需求;(4)學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學校教師看好學生的成績,大搞「習題戰」,家中父母也認為孩子只要讀好語、數、外,讀課外書是「不務正業」。 (5)目前在小學六年中合計的閱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閱讀能力?
基於此,我們提出「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研究」的實驗研究,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展與延伸,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並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開展學生課外閱讀是一種課外教育。從古今中外看,重視學生課外學習可謂歷史悠久。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中就提出:「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課內外相結合,藏息相輔的教育思想。台灣從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島實施兒童閱讀計劃。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夏家發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閱讀指導」,廈門市教科所蘇文木等對「小學大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模式」進行了思考與實踐,浙江教育學院汪潮等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與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作過有益嘗試。
在國外,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1998年10月簽署了閱讀卓越法案,超過了50萬名孩子從1999會計年度中撥給的2億6千萬美元中受惠,美國的兒童每天有一個小時在閱讀作業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義大利教育部長就宣布了一個「促進學生閱讀計劃」。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三、課題概念的界定
課題中「主題性閱讀」是指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教材中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中引導,讓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有憑借和依託,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提高語文能力。
四、課題確立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應該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充分地利用這些知識發揮自己的閱讀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皮亞傑的認知結構說,認為兒童是通過自己主動的努力活動和與外界相互作用,不斷獲得經驗的豐富和重組,從而實現自我建構和發展。
2、「相似論」認為,學生頭腦中貯存的相似性信息單元(即相似塊)越多,就越有利於選擇、匹配、激活閱讀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學記》中的「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說的是教育得抓住時機,適時施教,錯過時機以後再去學習,就會事倍功半,得法於課內,及時進行同步拓展延伸,就會事半功倍。
3、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如果少年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學生其他的書讀得較多,那麼他不僅能夠學好正課,而且會剩下時間去滿足其他方面的興趣。」
五、課題的意義與目的
(一)課題的意義
開展主題性閱讀的研究與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由課內向課外、由以教科書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識開放、由應試教育向讀書滋養人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轉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該課題的成功運作對我校學生閱讀的外部大環境的開發、整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對小學語文學科閱讀的內容整合方式、閱讀指導方式、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素養等方面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體系的建構都很有價值,也對改善我校小學學生課外閱讀無序狀態,規范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增強課外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
(二)課題的目的
1、語文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多讀書是一個重要方面。閱讀能力在各種能力中顯得尤為重要。主題性閱讀課題的研究首先創設閱讀氛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2、主題性閱讀旨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略讀、精讀、瀏覽等各種閱讀方法,提供範例,課外有計劃組織讀書活動,使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起來。
3、通過主題性閱讀,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為語文實踐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使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4、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通過閱讀積累優美的詞語、精彩的語段,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為說話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5、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研究和探索一些拓展閱讀的操作策略,積累一定篇目的適合本年級實際情況的拓展閱讀教材,培養致力於拓展閱讀研究的師資隊伍。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激發學生閱讀的原生性動力,感受閱讀樂趣;
2、用好教材這一「例子」,促使課內外有效銜接。如:
1)根據單元具體學習要求確定單元閱讀主題,推薦課外閱讀的范圍,篇目。
2)明確課外閱讀練習的具體要求。
3)不同年級、不同主題單元,教師推薦閱讀的時機選擇。
3、重視方法指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4、適時地開展讀書活動,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活動模式。
5、重視積累,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通過座談、問卷,了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及課題開展前後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
2、文獻研究法。廣泛收集國內外關於學生主題性課外閱讀的信息和學習研究,結合本校實際採取科學有效的方法。
3、實踐行動法。召開不定期的課題研討活動,舉行觀摩課、研究課,撰寫實驗論文,開展讀書活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採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
4、經驗總結法。及時對課題開展進行階段性總結;撰寫教學案例及相關論文的編寫等。
七、課題實施的可行性
1、課外閱讀是教育發展的要求。
開展課外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擴展學生閱讀面、知識面,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閱讀的重要性幾乎是不言而喻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生活在信息社會,就要不斷的獲取知識。如何獲取?閱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因此,本課題的開展是時代的要求。
2、語文學科的實踐性是課題開展的前提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理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以語文教材入手,目的在於閱讀種種的書,語文教材實際上成了通向課外更多閱讀的橋梁。學生學語文首先要學好這些範文。再者,教師由教材作遷移,由點及面,要讓學生憑借課堂學習中認識的規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課後縱向延伸,由一篇帶一批,或體裁相同的,或內容相關的,或寫法類似的,大量進行課後閱讀,既可以在延伸閱讀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可以在廣泛閱讀中運用所學,鞏固學法,更好地閱讀。
3、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有利於課題的開展。
現行的語文教材,以「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為編寫思想,即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們在觀察中的發現。這就有利於在課題開展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中引導,讓課外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有力的憑借和依託,擴展和補充。
4、開設語文活動課,創設閱讀氛圍。
我們的學校本學期針對主題性閱讀課題在每周安排一節語文活動課,用於學生朗誦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華以及優秀的文學作品,組織讀書會、朗誦比賽、課外閱讀交流等,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在沒有目標壓力前提下輕松地接受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給每一個學生自由發揮才智的門戶。
6、具有科研能力的課題組教師是開展課題的有力保證。
主題性閱讀課題的研究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語文知識儲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及舉一反三的閱讀篇目推薦。因此,我校重視對語文教師培訓進修,在教育教學同時,研讀各類教學雜志、網上學習,每學期還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教育學習筆記等,不斷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
此外,我校語文教師大多是中青年教師,其中有多數從事過課題研究,有著較強的科研和改革意識,有利於課題方案在校內實施,使課題能順利地開展。
八、研究對象及實驗步驟
(一)研究對象
3——6年級所有班級的學生
(二)實驗步驟
1、准備階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文獻研究、現狀調查、論證課題方案並制定課題方案,各年級制定好課內外整合閱讀計劃。
2、實施階段2010年6月-2013年5月
1)各年級根據研究的內容,選擇好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做好課內外閱讀的鏈接,開好閱讀篇目。
2)學習有關理論,做好學習筆記,定時組織交流。
3)把拓展閱讀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各年級上好課內外有機整合的閱讀教學研究課。 5)開展行之有效的讀書活動
6)每學期做好階段性總結。
3、總結階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課題研究報告、撰寫優秀課外閱讀教學案例集、教案集、相關論文集及整理。
九、預期成果形式及人員分工
(一)預期成果形式
1、推出具有成功經驗的典型課例;
2、相關論文;
3、編寫同步主題閱讀操作手冊(包括單元主題目錄;推薦目錄;操作建議)
4、編制學生讀書筆記集;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和檢測報告。
(二)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組 長:韓生燕
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扎西旺姆
本校小學語文教師的理論培訓:韓生燕
具體課題研究活動的組織和安排:次仁央京
本課題研究資料搜集整理:雷雲兵
課題研究報告撰寫:扎西拉措
中年級主題性閱讀的研究 :傑美
高年級主題性閱讀的研究 :扎西拉措
❹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結題報告怎麼寫
一) 明確了「個性化」閱讀的基本內涵
1、自主性
個性化閱讀的第一個特徵是自主性。強調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要教師放棄對於閱讀活動的指導權。教師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對閱讀活動進行點撥,重點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
2、創造性
閱讀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由於讀者個人的經歷不同,在閱讀活動中對於文本的解釋也不相同。對於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給每個學生多留一點想像和創造的空間。對於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以豐富的想像力,開創性的思維來陳述自己的見解。
3、體驗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體驗性的閱讀。閱讀體驗有兩個特徵:一是情感。二是整體。基於閱讀體驗的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多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閱讀,在朗讀中分析、賞析、體驗課文,引發學生的共鳴。
4、批判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首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性的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培養。
www.goodook.com
❺ 小學生課外書閱讀情況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在閱讀中只是在看,沒有做讀書筆記或批註的習慣。因此,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勢在必行。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關系,並將閱讀方法的指導寓於課堂閱讀教學之中。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和學會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
(四)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小學畢業班的課業負擔重,課外閱讀時間難以保證、閱讀量不足已成為不爭的實事。因此,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負擔重要做到「加」「減」並舉,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課外閱讀時間。首先,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課堂要效率。其次,要壓縮家庭作業的時間,減少「簡單重復」機械性的家庭作業,從而增加課外閱讀的時間。再次,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減少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增設專門的課外閱讀課。
(五)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加強學校圖書室的建設和管理,真正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各種途徑。
四、活動感想:
這次調查活動,不僅讓我們懂得了閱讀課外書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實踐能力,懂得了在生活中怎樣與人溝通。
當然,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我們的課外閱讀在條件、環境方面都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但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教會學生學會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同學們從各種課外書中獲取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❻ 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研究課題中期報告怎麼寫
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研究課題
報告格式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