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各課說課稿
《談生命》說課設計
【說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談生命》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當代散文。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例,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啟發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閱讀全文,能把握作者思路、認識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對生命的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並感受和借鑒這種人生態度;學習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達對生命感悟的寫法,體會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蘊含的意義。
二、具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初三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的規律,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掌握文中生字、生詞的寫法和基本含義,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⑵正確理解文字中關鍵詞語的含義,品位文中含哲理意義的語句。
⑶繼續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散文是學習語言的典範文體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
本文以典範優美的現代白話文寫成,注入了感情,寫出了氣勢,很適合朗讀,應結合朗讀揣摩文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學生讀書時背景音樂的播放創設情境,學生在教師積極有效的幫助和點撥下,以讀為主線,開展研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鍛煉創新素質。
⑵學習文章運用比喻的方法說明抽象事物的寫法:
課文以「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比喻人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樹的行動和生長的現象,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享受,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比喻方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能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勇於戰勝困難,熱愛生命,積極投入生活。
培養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
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志向、創新思維和創新想像。
【說教學內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冰心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質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語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諧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學習材料。從語言上看,字、詞、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達」尤其精彩,如果導引得當,學生必然學有所得。從思想內容上看,文章談的是「生命」話題,處在人生重要關口的初三學生,應該有體驗、有興趣,能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許能夠受到啟迪,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達到課程標准所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1、教學重點:
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立的原因是本文以典範優美的現代白話寫成,注入了感情,寫出了氣勢。學生可以揣摩來學習如何運用一定的修辭表達主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2、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一系列具體形象所運含的深刻意義,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確立的原因是課文以「春水」和「小樹」比喻人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需要訓練學生形象思維,感受文中鮮活的形象。這對於初三學生來說,便有些難度,要綜合運用他們理性思維和概括能力。因此確立以上為教學難點。
【說教學方法】
一、總體教學構思及依據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按照學的規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本文是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通過朗讀、精讀、品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從而達到領會文章的主旨的目的。另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設計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導,有助於學生自覺、自主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落實教師「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二、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與依據
為學生營造陽光明媚、溫馨舒適、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追求教師和學生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這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通過朗讀領悟、合作討論、質疑創造、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誘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所以我設計了三大環節:一、情境導入、二、走進文本:以讀為本,品讀結合,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對文章不同角度的品讀:閱讀一:咬文嚼字,讀懂文章;閱讀二:尋章摘句,讀出自己;閱讀三:聯想想像,由讀到寫;閱讀四:質疑問難,讀出問題;閱讀五:背誦警句,積累鞏固。第三環節:走進生活:比較閱讀,延伸課堂。
三、學情分析及對策和依據
我所任教的班級,城區學生居多,他們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語文基礎較好。另外初三學生,生活的體驗、語言的積累較之低年級學生有較大的優勢,在形象思維豐富的同時,抽象思維也有了發展,對於本文的學習,對於「生命」的認知,應該更具有「可生成性」。並且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為具體的物象,學生一定喜歡。但文章中有不少語句含義很深,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相當大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應讓學生結合體會自由談,教師適當點撥,不硬性強求。
四、困難對策及依據
由於初三學生的經歷及認識有限,文中一系列具體形象所運含的深刻意義及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生可能理解不透徹。老師應恰當加以點撥,方可深入體會。另外針對一部分學生上課有畏難情緒,老師要構建開放課堂,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中溝通,在相互啟發下補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師生的共同發展。要尊重個性體驗。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性。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為激發學生對生命本質和規律的探究興趣。教師先提出一個問題:「生命」是一個尋常的話題,也是人類恆久的話題。試想一下,當你隻身一人站立在廣袤無邊的大沙漠中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在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後,教師進行深入: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幾十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猶如一顆流星,轉瞬即逝。人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著生命的內涵,它是貝多芬在琴鍵上迸發出的鏗鏘的音符,它是梵谷筆下絢爛的色彩,它是綠蔭場上運動健兒分秒的搏擊,它是孤燈下莘莘學子熬更守夜的苦讀……盡管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質和規律都是相同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文壇老祖母冰心筆下的《談生命》,傾聽她對生命的詮釋。
(這樣的導入,聯系生活拉進學生與作品的距離,激發學生對生命本質的探究興趣。)
導入之後,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習的和目標,定向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二、走進文本:以讀為本,品讀結合
著名教育家於永正老師說過,「知識要靠自己在讀中獲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讀體驗,理念要靠自己在讀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讀中掌握。」在這一板塊中,我採用「朗讀」策略,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還課堂琅琅的書聲」,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創造!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所以這一環節設計了對文章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解讀。
1、閱讀一──咬文嚼字,讀懂文章:
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依靠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問題。
這是語文學習的基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閱讀二──尋章摘句,讀出自己:
再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品味欣賞,與大家交流。
一要說明喜歡的理由。二要說出自己的體驗。三要讀出正確的情感。
這一步是學生個性化品讀文本。這樣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來品味語句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教師適時以身說法,以期師生共鳴。讓學生進入個性閱讀的空間,在閱讀中既審視作者、文本,又觀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3、閱讀三──聯想想像,由讀到寫:
讓學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過聯想、想像,以「生命像……」開始,寫幾句形象的話,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認識。然後在課堂交流、共享。
這樣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留意生活、關心社會,並指導他們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
4、閱讀四──質疑問難,讀出問題: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語文課標》中也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我注重引導學生第三次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大膽質疑。學生對文章當中自己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質疑,小組討論,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解決。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交流與合作,探求解決問題方法。除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再設置兩個問題:
⑴作者把「生命」形象化地說成是小樹,生命與小樹有哪些相同之處?
⑵通過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表明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後,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這樣看來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
5、閱讀五──背誦警句,積累鞏固:
豐富語言積累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讓學生品讀文中警句,爭取當堂成誦。這樣既是語言的積累,又是思想的升華。
在第二大環節中,學生了解了文章的讀法,從咬文嚼字到尋章摘句,從理解性閱讀到創造性閱讀,從品味賞析到閱讀積累,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三、走進生活
設計這樣的問題:「冰心用散文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梵高用畫來表達,大家願不願意尋找一種恰當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由課內而課外,由書本而人生,拓展學生的閱讀,讓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定向馳騁。
(這樣設計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感受,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思維,充分發展學生個性,採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對生命內涵的感悟,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學生自行准備,如果需要還可以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可利用繪畫、演講、詩歌、快板等形式來表現。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延伸到課後完成。)
附時間安排:情境導入:3分鍾;咬文嚼字,讀懂文章:2分鍾;尋章摘句,讀出自己6分鍾;聯想想像,由讀到寫8分鍾;質疑問難,讀出問題10分鍾;背誦警句,積累鞏固8分鍾;走進生活5分鍾。另外還有3分鍾作為彈性時間,視學情而定。
以上是教學的主要過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說,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的教學理念,也是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感受語文的魅力,讓課堂鮮活起來,讓學生愛學會學,是我課堂教學的追求!以上說課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10 <<那 樹>>說課稿
《那樹》是台灣著名散文家王鼎鈞的名作。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採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全用形象打動人心。那樹用自己的生命綠了一方土地,其「綠著生,綠著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秘,品析鑒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奇幻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另外,還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的綠色,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學方法,注重合作研討。注重多層對話,全面挖掘課文各方面的資源,力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認識自然方面都有收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了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3.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語感。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了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樹的生命歷程;感知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大地上最悅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他們在疾速賓士的人類文明的車輪的碾壓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這不,就連街頭那棵老樹也未能倖免,就讓我們一起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吧。
二、資料助讀 (學生自由展示課外搜集結果)
1.關於作者
王鼎鈞,台灣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情人眼》《碎玻璃》《靈感》等。
2.多媒體播放反映人類生存困境的若干畫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積銳減、資源嚴重枯竭……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並交流。
多媒體顯示;
佝僂(gōu lóu):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老樹枝幹彎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於人們休息。
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
踝骨(huái):指樹干靠近根的部位。
虯須(qiú):捲曲的鬍子。這里指樹根。
周道如砥(dī)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暢通無阻。
2.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課文,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應深沉,不宜強烈奔放。
3.學生大聲讀課文,入境。
4.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意,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樹很久以來一直默默奉獻,最後毫無怨言地引頸受戮的過程,歌頌了他的獻身精神,體現了一切都要為發展讓路的主旨。
生2:本文寫了一棵老樹綠著生,生為人類、生為大地而最終綠著死的悲劇生涯,揭示了人類文明造成的災害,表現了作者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質疑。
生3:本文寫了一棵老樹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和思考——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
教師總結:三位同學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讓我們探究一番再作決斷。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明確:全文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寫了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
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寫大樹妨礙了道路發展引起人們的議淪,使人們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從「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尾),描寫現時的大樹,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教師總結: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
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情況,都有較為明顯的浯言標志。如第6段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過渡到近期的大樹。如第9段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將要講述某一具體事件,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梳理文章思路時,要充分藉助這些浯言標志(路標)。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1.提問:文中的樹是一棵什麼樣的老樹,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品格,最後遭遇怎樣的命運?
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討論分析概括樹的特徵。以其中一個小組為主,另一個小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大樹生長在特殊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面香,成為人們心理的慰藉;炎熱的夏,送來陰涼和清靜;朦朧的夜晚,送給情人溫馨的感覺;它擴張著蔭庇的面積,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總是,大樹為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第二部分:大樹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里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即便如此,大樹依然奉獻著生命的綠色,醞釀著詩意,表現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樹無端被判刑、被殺戮、被消滅。慘不忍睹,悲壯異常,像勇士被迫離開疆場,哀怨、無奈而又剛烈。
教師總結:那樹經久經屹立,目睹著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發」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它綠化大地,蔭庇人類,只願給予,從不索取,無私地奉獻,表現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卻不放棄綠的願望,表現了豁達寬容的胸懷;它在自己面臨殺戮時自己也要保護自己體內的螞蟻國民,讓其安全撤離,表現一種愛心。
2.體味作者的情感。
提問:作者描述老樹的形象時,融注了濃濃的情感。請揣摩在「綠著生」「綠著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品味、辨析。
「綠著生」。那樹古老、神奇、多情、忠誠,作者對樹懷有滿腔的熱愛和崇敬之情,樹的生存受到威脅,但它「綠得更深沉」「依然綠著」「照舊綠」「綠得很」「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詞背後,涌動著洶涌的激情。
「綠著死」。「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樹遭殺戮。慘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2.揣摩關鍵語句,思考:大樹身遭屠戮的悲劇根源是什麼?
2.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 所有文言文{篇目}以及內容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語文
拼音:yǔ wén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
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質的飛躍。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
讀《三國》,看《紅樓》,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
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一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一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一個夢,決定從這里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漢語言文學
一、語文必釋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辦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麼?」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
二、語文原義釋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等等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一清二楚。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
三、語文錯覺
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標志著嶄新的——語文學科的庄嚴誕生。隨「語文」用作學科名,「語文」這一概念的靈活性表現出來:質方面,由「文章」變成了「關於文章的學問」。量方面,由一事物(語言)的「類概念」變成了另類事物(教育學科)某屬(課程)內的「種概念」。正是「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而人們的認識沒有及時跟進,出了行而上學的差錯,由此,帶來了教學觀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語文的真實定義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別幾個典型的錯覺,加以糾正。
把「語文」解釋為「口頭語和書面文」,是上了師范類大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此說,導致「語文」成為「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工具課」,出了三個失誤:第一,語言是不帶階級性的,純粹認「語文」為語言學,放棄了新中國學校人文教育的階級烙印蓋戳大權,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強及有害我民族進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歷史倒退派們投降。第二,不該把「口頭語」也包進「語文」內來。學校教育是以內化文字化了的意識、知識為意義的,學母語口語,大沒有進學校的必要。城裡鄉下到處都有未入過學的老幼,除了嬰兒,沒多少不會說話的。蒙童與老農婦的語言也不失生動形象風趣,也能精當地表情達意,他們所掌握的語言,就是不能「至遠,至久」,時過境遷就煙消雲散。所以語文課不必以「教習口語技術」為責任,而應以「同化書面交際規范」為職責。第三,因為人們習以為常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忽視語言還是思維的必備條件,所以有了「語文是工具」的錯誤推論,泯滅了語文教育啟迪發展智力的偉大作用,把語文課搞成了工具課。一般的,或者外國語言課可以看成工具課,語文則不行,它不僅以字詞辨析為目的!
語文課是文學課嗎?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畢竟少數,中小學不是文學院,語文不能搞成文學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藝術化作為一種理想追求,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當作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教點粗淺的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無可厚非,深淺應有度,應因材施教。
語文是始於且屬於新中國的,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是科學系統中的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錯覺應予校正。
四、語文學科定義及其釋 [以下部分曾於2002年6月在《中學語文教學》發表]
「語文」是科學,要定義,是不能由什麼名人或權威規定的,必須遵循邏輯學中定義的規則,作出的定義還必須有鞏固人們認識成果、有助於人們掌握知識的作用。下不出定義而強行加以規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麼概念就是錯誤的。必須採用「屬加種差定義法」來求取。
語文,學科名。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種差三個,(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當語文教學陷進「少慢差費」的泥潭時,人們發出了「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埋怨,假使蒼生真的被誤,語文學科首先該受埋怨!不是嗎?「人生聰明識字始」,語文不行,什麼都枉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沒有把啟迪發展智力放在肩上,還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難怪很多人以為「語文課最好上」,又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好上與難上的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智力啟迪與發展,是否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語文素質被認為就只有聽說讀寫能力,孰不知「察言觀色(看)、審時度勢(想)」不說不聽沒讀沒寫但也是語文素質的表現。語文教學對於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與判斷等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應體育,支應藝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才是健全的語文教育觀。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前提是學好語文。所以,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現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現代書面交際規范的學科有且僅有語文。語文學科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不叫「國語」,不稱「漢語」,不名「文言」,也不號「華文」,仔細一推敲,我們會贊嘆:新中國教育開拓者們創立的「語文」學科名,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直是新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傑作!同化現代化的全中華民族共同的書面交際規范和人文心理素質,是語文師生和語文工作者的共同責任!責無旁貸!
語文,人文學科術語。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
3.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學參考書
怎麼貼
4. 求九年級下冊人教版英語與江蘇版語文練習冊《金榜學案》答案,謝謝!
1-5 ACDAD 6-10ADCAB11-15 BADCD 16-20ACDCB21-25 BBCDC 26-30 ACADC31-35DDBAC 36-40 CABAD41-45 CBDAA 46-50 DBCBD51-55 BACCB 56-60 DCBBC61-65 ACAAB66-70 DCBBA71-75 CDFAE76. When she gets excited. / When something goes herway.77. She felt embarrassed / awkward.78. Not to do the 「silly dance」 inpublic.79. She will continue to sing. / She won』t stop singing.80. Beingoneself. / Being who he / she is.短文改錯:. ... friend calling Emily.calling → called82. ... things that like ... 去掉that83. ... whatshe asked ... asked後加for84. ... she has borrowed! has →had85. ..., though she said ... though → but86. ... she could remember ...could → couldn't或could後加not87. ... madethe list ... the → a88. ... gave them to ... them → it89. For my surprise, ...For → To90. ... a dirt T-shirt. dirt → dirtyOne possible version:DearEditor,Rubbish is now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With theincreasing population, more and more rubbish is proced every day and somerubbish does great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it pollutes the air, the soil andthe water. Today many cities are troubled by mountains of rubbish. It not onlyaffects our daily life but results in serious illnesses.We must find a betterway to deal with rubbish. First of all, rubbish should be put in differentplac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can be recycled or not. Secondly, everybodymust realise that it is everybody's ty to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Finally, I think that laws must be passed on how to deal with rubbish.Yourssincerely, Li Hua部分解析單項填空:21. D。have a(n) ...effect on sb. 對某人有…… 影響;growth 在句中意為「成長」,是不可數名詞,且其後有of children限定,表特指,故其前用the。22. C。根據答語中的Sorry及表示轉折的but可知,此處指「事情很緊急(urgent)」。concerned 擔心的;major 主要的;scary恐怖的,嚇人的。23.A。hold 與the sports meet 之間是邏輯上的動賓關系,又根據the day after tomorrow 可知hold 這一動作尚未發生,故用不定式的一般式的被動語態作定語,修飾the sports meet。24. B。瑪麗總是被鼓勵去游泳的目的是增強腿部的「力量(strength)」。energy精力,活力;protection 保護;position 位置。25. D。have no choice butto do sth. 別無選擇只能做某事;do nothing but do sth. 什麼都不做,只是做某事。26. B。根據答語「那很危險」可知應答者不讓孩子們晚上出去。Absolutely not!(絕對不行!當然不可以!)符合語境。hopefully希望如此;thankfully 謝天謝地;rarely極少地。27. B。分析句子結構可知,空格後為定語從句,且定語從句中缺少地點狀語,故選where,相當於in which。28. C。根據答語「別擔心。我喜歡軟一點的」可知,上句是說「融化(melts)前趕快吃掉你的冰淇淋」。expand 膨脹;dissolve溶解;recycle再循環。29. A。complain to sb.about sth.向某人抱怨某事。30. A。該句中make 後接復合賓語,to get there on time 是真正的賓語,故用it 作形式賓語。31. D。根據tomorrow 可知用將來時。這是一個there be句型,故選D項。32. D。題意:塑料燃燒時會散發出(give out)氣體,這種氣體對人有害並且會嚴重污染大氣。take in 吸收;take away 拿走;give up放棄。33. B。由「沒有多少時間了」可知,應選in a nutshell(簡言之,概括地講)。in other words 換句話說;in a way 在某種程度上;one after another 一個接一個地。34. A。根據上句「我想這不是個壞主意」可知,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我完全同意)符合語境。35. C。根據答語中的Yes 可知,應答者將盡力按時完成這項工作。I'lldo my best我將盡力而為。完形填空:話題:個人情感本文是夾敘夾議文。一位年輕人從松鼠跳躍樹枝得到啟發,從而鼓起勇氣,決心為心儀的職位冒一次險。36. C。讓你垂涎的夢想就是你想用盡一切辦法使之成為「現實(reality)」的夢想。37. A。由下文的... take a risk ..., he landedsafely in a position 可知,這位年輕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煩,不知如何「面對(face)」。38. B。由下文的But it still landed ... on a branchseveral feet lower 可知,松鼠是從一棵「高(high)」樹跳到另一棵。39. A。松鼠想跳到另外一棵樹的樹枝上。aimfor 以……為目標。40. D。由下文的the jump lookedimpossible可知,松鼠離它想跳的樹枝很遠。out of reach夠不到。41. C。由下文But 一詞可知,松鼠沒有跳到它想跳的樹枝上。miss在此處為fail to reach之意。42. B。雖然未達到目標,但松鼠仍然「安全地(safely)」跳到了較低的樹枝上。下文的never seen one of them get hurt是提示。43. D。松鼠繼續跳躍,最終到了自己「想要(wanted)」到達的那根樹枝。44. A。老人認為松鼠不斷跳躍的場面很「有趣(funny)」。45. A。很多松鼠如年輕人看到的松鼠一樣「跳躍(jump)」。46. D。「很多松鼠錯過目標」與「從未看到一隻松鼠受傷」之間是轉折關系,故選but。47. B。由下文的to take a chance 可知,松鼠「冒險(risk)」去跳躍樹枝。48. C。松鼠是在樹之間跳躍。49. B。松鼠嘗試從很高的樹跳躍到另外一棵高樹上,是做好了准備去冒險。be prepared to do sth.准備做某事;樂意做某事。50. D。年輕人看到松鼠跳躍樹枝的勇敢,反問自己是否缺少「勇氣(courage)」面對工作中的困境。51. B。由下文的he landed safelyin a position可知,年輕人「決定(decided)」冒險做他想做的事情。52. A。年輕人所得到的這個職位是他原來覺得「決不(never)」可能的。53. C。54. C。由松鼠跳躍樹枝的故事可知,定下如奔向月亮的遠大志向,「縱使(Even if)」不能到達,也會躋身於繁星之中,也會比你現在的位置更高、更好。end up以……結束。55. B。既然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為何不努力去實現最精彩的人生呢?possible可能發生的。閱讀理解:A篇(自然)本文是記敘文。文章介紹了美國歷史上一次嚴重的氣候災難。56. D。細節理解題。根據第二段的thewind picked up earth 和第三段的the angry mountain of st 可知,黑色星期天發生的是一場沙塵暴。57. C。推理判斷題。根據第三段Lila Lee說的I was sure I was going to die 可知,面對1935 年那場沙塵暴,她感到非常驚恐。58.B。篇章結構題。根據上文可知,正是因為粘合土壤的草皮被鏟掉,才導致沙塵暴的發生。59. B。細節理解題。由倒數第二段的DuringWorld War Ⅰ, there was good rain and wheat prices were high. But after the war,prices dropped 可知,一戰以後,小麥價格下跌導致了一些人放棄了土地。B篇(周圍的人)本文是記敘文。文章介紹了十二歲女孩Anna Koppelman 創辦慈善組織來幫助他人的故事。60. C。推理判斷題。從第三段的Igot there and saw the kids' faces light up 可知,孩子們臉上喜悅的笑容說明了安娜初次舉辦的慈善生日宴會很成功。61. A。細節理解題。根據第四段的she has been amazed at the amount oftime, energy, and resources people have been willing to donate to her cause 可知,很多人支持安娜的慈善組織。62. C。推理判斷題。根據倒數第二段的encourages others to form BirthdayFairies clubs 和最後一段的she'd like to see Birthday Fairiesclubs in school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可知,安娜希望傳播她的善舉。63. A。標題歸納題。本文主要介紹了十二歲女孩Anna Koppelman 開辦慈善組織Birthday Fairies 來幫助他人的故事。A項中的A sweet cause 指代Anna Koppelman 所從事的慈善活動是一項能帶給人們美好、甜蜜的事業。C篇(熱點話題)本文是議論文。文章就圖書館是否應該提供視頻游戲進行了討論。64. A。細節理解題。休斯頓公共圖書館的事例是對上一句Adding video games has helped somelibraries attract more visitors 的進一步補充。由於提供視頻游戲,休斯頓公共圖書館的訪問者越來越多。65. B。詞義猜測題。文章第一段的調查報告顯示人們對圖書館提供視頻游戲的喜愛,而第二段however 的轉折引出了人們對此事的討論,由此可知,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圖書館提供視頻游戲。故該短語有「支持」的意思。66. D。主旨大意題。本文作者從一項研究報告開始,引用兩位讀者的觀點,展開了對圖書館是否應該提供視頻游戲的討論。D篇(旅遊)本文是應用文。文章是一項迷你冒險活動的廣告宣傳。67. C。細節理解題。由文中的Return ferry crossing to VancouverIsland 可知,此次活動有乘船旅行部分。68. B。細節理解題。由ActivitiesYou Can Choose (paid locally)部分所列的Whale watching US$70-$90 可知,觀看鯨魚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活動。69. B。細節理解題。由文中的Accommodation:3 nights camping withequipment(except the sleeping bag)可知,遊客需自備睡袋。70. A。推理判斷題。由文中的datescan be chosen to suit your needs 可知,Private Departures 更加靈活,遊客可自行決定出發日期。選做題參考答案及解析參考答案I. 1-5 DDABD 6-10 CBCAC11-15 BADCD16-20 BCDBDII. 1-5 DBBDD解析完形填空:話題:社會本文是說明文。文章介紹了一個回收利用舊物品的項目。1. D。由上文的has got used torecycling ...可知,回收舊物品對Thornebrooke 小學的學生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habit)」。2. D。3. A。由下文的pays the schoolfor the old procts 可知,Thornebrooke 小學通過「回收(recycling)」舊物品「得到(earned)」了錢。4. B。通過回收舊物而獲利是一種為學校「集資(raising money)」的方式。5. D。由下文的The cartridges are refilled andresold. Used electronics are made into new procts 可知,回收再利用可以為地球「節約(saving)」資源。6. C。學生們習慣了回收舊物品,說明他們已經「意識(realized)」到為地球節約資源。7. B。回收再利用是一件「正確的(right)」事情。8. C。由下文的free boxes to send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by post 可知,Thornebrooke小學把回收的舊物品「 寄給(mails)」FundingFactory。9. A。Thornebrooke 小學和FundingFactory是合作關系。學校寄東西,「反過來(in turn)」,公司為這些舊物品支付一定的費用。10. C。除了舊手機和舊的油墨盒,FundingFactory還「接受(accepts)」其它的電子產品。11. B。由下文的It provides free posters ...and freeboxes ... 可知,FundingFactory提供的便利使得學校很「容易(easy)」參與。12. A。學校給FundingFactory 郵寄回收的舊物品,從而得到新產品或者現金。either ... or ... 是固定搭配,「或……或……」。13. D。回收再利用舊物品的項目會對世界和未來「產生影響(making a difference)」。14. C。全社會可以共同合作是這些綠色項目傳遞的一個「重要的(important)」信息。15. D。FundingFactory 是一家接收學校郵遞舊物品的公司,而當地的企業捐贈給學校舊產品。由此可知,通過Funding-Factory 項目,當地企業和學校建立了「聯系(connections)」。16. B。FundingFactory 項目的目的是為了「幫助(help)」學校。17. C。由上文的their used procts 可知,被回收的東西都是企業准備「扔掉(throw away)」的。18. D。由Lewis has bought new equipment可知,學校通過FundingFactory 項目得到錢從而購買新設備。19. B。因為被當地媒體報道,故學生們對回收再利用感到「興奮(excited)」。20. D。Feagin Mill 學校回收了本來要被當地企業扔掉的舊產品,而這是一件對環境保護有益的事情,故他們的努力是「與環境有關的(environ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