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高段大閱讀策略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高段大閱讀策略課題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31 06:58:36

① 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八作文

用心去想一想,我相信你自己會寫出來的,這是不需要別人的.,不過我寫幾篇,你可以模仿模仿
吉它情緣
自從去年我真正看到了哥兒們玩吉它,我就深深地被吉它這樂器吸引住了,看著他們彈得出神入化,動聽至極,我更想練就吉它,爸爸發現了我這一興趣,便給我買回了一把吉它.那時,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練吉它之中,尋求最高境界.
初始,我先是練習指法——就是練好每隻手指所管理的弦.教導我的表哥寫出了指法譜給我,讓我耐心地練熟它,提升速度,我當然是全心投入吉它的訓練呢!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刻苦訓練,指法練習基本完成了,速度快得彷彿讓人聽不出彈的弦啊!接著,我要學習按和弦.哥哥教我看書本,在書中抽出和弦譜來練習,他又鄭重地對我說:"要想練好和弦,一定要吃得苦,不怕疼,不少吉它愛好者就是被痛嚇倒半途而廢了,所以必須克服困難!"此後,我就專心致志地學習和弦這一課了.
"走到半途",我越學越辛苦,手指上似乎輕輕觸動琴弦也像刀割似的,我真想過放棄吉它,但我總放不下吉它,好像它對我說:"別放棄啊!你要堅持下去,不要給別人看扁啊!"我想:"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要做到,既然上天不許我放棄,我就要學下去!"於是,我又專心地學起來,克服一切痛楚,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到底.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掌握了按弦的技巧了,看著那深藍的吉它,那美麗的孔子,彷彿張大那圓圓的嘴巴,唱著振奮人心的歌,是為我高唱.
一輪艱辛的日子過去,接著就要自己去提高了.此後,我和吉它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還進行了演出呢,在學校,廣播電台上,盡展風彩.
我深愛的吉它,多謝你,是你讓我懂得了在漫漫人生路上,雖然困難重重,但只要敢於嘗試,敢於挑戰,必定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吉它,我愛你.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隻「唐老鴨」工藝品。這只唐老鴨是我爸爸在錫惠公園玩套圈圈的游戲時套到的,它是用石膏做成的。它有二個功能,一是用來當擺設,二是用來儲蓄。
唐老鴨歪著頭,二手叉腰, 張著八字腿站立著。它的整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它的頭上戴著一隻綠色的海軍帽,二隻眼晴睜得大大的,嘴巴噘得扁扁的,好像在生氣,又好像在點頭致意。身上穿著一件陶紅背心,胸前還系著一個綠色的領結,顯得很神氣。腳和底板連接著。它的背上有一個扁扁的洞,錢幣就從這個洞里放進去。每當我得到了錢幣,總會往它的背上放。
每當我做作業時,我都看看它,它好像在監督我,也好像在問我:「今天的作業做好了沒有?」這時,我會低下頭「苦幹」。等我做完了作業,我又會去觀賞它,這時,它好像在對我微笑,好像在說:「嗯,幹得不錯。」它天天陪伴著我,所以它成了我的知心朋友,親密夥伴。
這只唐老鴨又可以儲蓄,又可以做工藝品,我喜歡它!更喜歡它那幽默、滑稽的神態

② 怎樣培養創新思維

要培養創新思維的話,就我所掌握的知識而言,我認為要讓自身時刻跟隨時代潮流,不放鬆對新事物的觀察。只有先掌握了這些,才能培養創新思維。

2、想像截留法,想像包括了夢想、聯想、幻想等等,想像力是一切創造的原動力,有時候,一個好想法在我們大腦中轉瞬即逝,我們應該馬上拿起筆把它記下來,然後再去評估它的價值,長期以往,定有回響。

3、角色互換法,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思考的一種方法,為什麼我們常常被小說、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及主人公的行為所感動呢?是因為我們無意中把自己放進了故事中,把自己假想為主人公了。如果你是銷售員,請你假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顧客,會有什麼需求,如果你是老師,你可以把自己當成學生,想像一下自己渴望老師做些什麼。

以上就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有了創新思維之後,也要努力實踐,讓知行合一,才能激發出更好的靈感。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研究課題有哪些

1、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調查及對策的研究

2、小學高段有效內作文課題研究

3、體驗快樂容,小學梯度作文的實踐研究

4、注重觀察 引導積累 提高小學生寫人記事文能力的研究

5、小學高段如何寫作文評語的小課題

6、學生作文「個性化」研究

7、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研究與對策

8、培養小學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④ 小學高年級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策略研究這個課題要讀哪些書

現如今,新的課復程改革對小學語文制的閱讀教學提出了非連續性文本這種閱讀的教學模式,這主要是為了豐富學生在文本閱讀方面的體驗,分析學生學習的時間,不斷的提升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閱讀能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比傳統的文本閱讀更加簡潔明了的表達出文章的相關信息,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師要能夠積極的探究小學語文的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⑤ 如何加強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外閱讀課題的理論依據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內成果或容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⑥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研究課題有哪些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題目參考

1、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調查及對策的研究

2、小學高段有效作文課題研究

3、體驗快樂,小學梯度作文的實踐研究

4、注重觀察 引導積累 提高小學生寫人記事文能力的研究

5、小學高段如何寫作文評語的小課題

6、學生作文「個性化」研究

7、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研究與對策

8、培養小學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關於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研究

農村小學生作文難點的分析及對策思考

探索小語綜合性作業的設計方法

微型日記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影響

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的觀察與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積累的研究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

改革作文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寫作素養

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

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的研究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研究

真實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建構的研究

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頑童在語文學習中的優勢及發展的研究

作文個性化與學生個性化生活

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

小學生語感適應性障礙及對策

小學語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指導的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研究

個性化「習作——寫作」實踐與研究

小學詩化語文教學的探究

實施大語文教育 培養健全的人格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動態生成性」的研究

真實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建構

在情境中作業,培養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

語文課堂學習中培育學生創新性學習品質的研究

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小學生「兩真」作文實踐

重視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的構建

小學「觀察作文」教學探究

開發學校語文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課中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探索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體驗教育的探索

小學生想像作文教學研究

小學生劃范圍自主擬題作文實驗研究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非語言應用的研究

低年級兒童口語能力初探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研究

小語教學與網路資源整合的研究

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策略的研究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基本方式的探究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的探究

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農村小學生自主作文的研究

「主動探究,個性發展」教學模式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個性的研究

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

⑦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學高段語文敘事性文本的前置作業效果的課題研究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學高段語文敘事性文本的前置作業效果的課題研究
一、對研究問題的情境性分析:
縱觀目前小學語文的作業,不外乎「抄抄寫寫」,「讀讀記記」,「做做練練」,學生一做語文作業感覺沒興趣,有甚者還存在厭煩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做我們的語文作業如此「無奈」?筆者對這個問題作了調查研究,簡要分析後,發現我們的目前語文作業存在以下一些明顯特徵:
小學生語文作業在質的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調查情況看,小學生語文作業在形式方面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小學語文作業形式單調、內容機械、應試色彩濃,具體表現為:
1. 語文作業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 語文作業知識鞏固多,實踐應用少;
3. 語文作業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
4. 語文作業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
其次,學生反應的語文作業負擔過重,這些負擔過重的作業都有一些共性:問題提出的單向性;問題答案的絕對性;作業形式的單一性;作業完成的封閉性;作業評價的片面性;更有甚者是成套的試卷。
還有就是書本上要求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只是走過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對綜合實踐認識不深,甚至還不明白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長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數高就認為孩子學得好,興趣濃淡不重視,能力強弱不好評價也就不做關注,認為成績能說明一切。
確實,目前我們的語文作業形式較為單一,學生興趣不濃,而且機械重復者多,忽視了語文作業的情感性,這導致學生作業負擔過重,自主安排的課外時間太少,童年的快樂缺失,特別是大量的書面與紙面作業對孩子的綜合素養培養與實踐動手能力交流能力等是很不利的,也嚴重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理念,基於上述客觀存在的作業負擔現象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滲入,本人於2010年就在教學實踐中改革小學生的語文作業,並且結合年齡心理特點從高段開始嘗試,設計了許多綜合實踐活動式作業,側重於對學生親身體驗與實踐的訓練與鼓勵,傾向於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強化作業的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多樣性、趣味性、體驗性、感悟性、合作性、交流性等特點,既減少了學生機械性作業的量,也提高了綜合培養學生的素養與能力的感悟性作業的質,在作業改革層面實現了「輕負高質」的科學嘗試與高效實踐。本課題將對小學語文高段綜合實踐活動式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深入研究,並整理成研究論文或者研究報告。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綜合實踐活動式作業:綜合實踐活動式作業是指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與感悟為主要內容, 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能力為目標的作業。是對最常見的如抄抄寫寫,做做練練等書面作業的一項改革,改變以往的作業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高能力,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這是本課題最為核心的研究內容,也是作業改革嘗試的主要切入點,本課題研究中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式作業都必須體現學生的參與性、體驗性、感悟性、綜合性、實踐性等要求,大量減少純粹的紙面桌面和室內作業,設計室外性、活動性、合作性等作業。

⑧ 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1、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高段大閱讀策略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