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學習心得
延長縣小學 劉沁馨
古詩詞濃縮了語言文字的精華,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代表了文字表達運用的最高境界。時下正全面復興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學熱潮,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積累進化而來的,其表達藝術、遣詞造句形式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學生理解古詩詞,老師教授古詩詞都會有一定的難度。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其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其觀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關注度不同,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心路歷程也不會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樣。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就照本宣科地講解古詩詞,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於找到了打開古詩詞殿堂大門的鑰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賞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就顯得有路可循,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
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小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表露出他悠閑自適,怡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詩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他不想歸。張志和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他原本釣的就不是魚, 而是那份悠閑自在的心情。為什麼「不想歸」呢?我建議學生上網查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原來,張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變期,先是在「安史之亂」中顛簸流離,後來他的職場經歷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華出眾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因事得罪朝庭被貶謫,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此,他看破官場,以奔喪為由辭官返家,隱居在太湖一帶,自稱「煙波釣徒」,情願扁舟垂釣,成為一位隱賢。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願再次入朝為官的意思,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品字析詞,進入詩情
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每個字都是精華,古人稱之為「煉字」,即詩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復冶煉的,「吹盡黃沙始到金」,詩中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黃金。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意的關鍵就在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詩眼。有的詩歌,詩眼在題目上,初讀時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門山》中的「望」字;有的詩歌,詩眼卻嵌在全詩的字里行間,需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楓橋夜泊》的「愁」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兒》的「悲」字等。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時,引導學生緊扣「詩眼」加以體會,能使其更好地進入詩境,感受詩的無窮魅力。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范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全詩後,引導學生理解「危樓」就是「高樓」。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詩句來理解「樓高」,學生不僅從詩的前兩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體描繪中體會到寺樓的高聳入雲,還從詩的後兩句詩人夜宿高樓的心理描寫,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樓的高,當一生將最後一句「恐驚天上人」聲音讀得很響亮時,我馬上提醒他:「噓——仙人正在睡覺呢!別吵醒了仙人!」該生馬上心領神會,放低聲音、放緩節奏重讀了一遍——「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寺再次呈現在面前。
三、由詩入畫,領悟詩意
2.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至六年級學過的古詩詞和積累運用
各地的版本不同,我們這里的是這些:
一二年級:
人心齊,泰山移。
人多計謀廣,柴多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
樹多成林不怕風,線多搓繩挑千斤。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楊柳綠千里,春風暖萬家。
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
春風一拂千山綠,南燕雙歸萬戶春。
花要葉扶,人要人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幫助別人的人,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誠心能叫石頭落淚,實意能叫枯木發芽。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知識是我們飛向天空的翅膀。
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學的未來,只能屬於勤奮而又謙虛的年輕一代。
三年級第五冊
小兒垂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列寧)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宋慶齡)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正月菠菜才吐綠,二月栽下羊角蔥;
三月韭菜長得旺,四月竹筍雨後生;
五月黃瓜大街賣,六月葫蘆彎似弓;
七月茄子頭朝下,八月辣椒個個紅;
九月柿子紅似火,十月蘿卜上秤稱;
冬月白菜家家有,臘月蒜苗正泛青。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雄。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處處梅。(王安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第六冊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王維)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王建)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
繩在細處斷,冰在薄處裂。
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鏡,要看水底萬丈深。
花盆裡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峽深明月夜,江靜碧雲天。
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
夜裡星光明,明朝依舊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陽紅。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汪洙)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無名氏)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邢俊臣)
第七冊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
泉水挑不幹,知識學不完。
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花盆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里練不出千里馬。
天對地,雨對風,秋月白,晚霞紅。
大陸對長空 ,水繞對雲橫。
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來對往,去對回,松梢對竹葉,雨雪對風雷。
潮漲落,月盈虧,草舍對柴扉,暮色對朝暉,
窗前鶯共語,簾外燕雙飛。
滿招損,謙受益。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記人之善,忘人之惡。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八冊
天生我材必有用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日照紗窗,鶯蝶飛來,映出芙蓉牡丹。
雪落板橋,雞犬行過,踏成竹葉梅花。
寸寸山河,寸寸金,位卑未敢忘國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朝虹雨,夕虹晴,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月色朦朧,不是起雨就是起風。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第九冊
有山皆圖畫 無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綠 十里稻花香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佛腳清泉 飄飄飄飄 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 冒冒冒冒 冒出一串珍珠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勿謂寸陰短,既過難再獲。
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於寸陰。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鍾虛嘆息。
勿謂今日不學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
3. 古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
類比!
誰說小草報答得了三春陽光給它的養育之恩呢?(本意)
母親的恩情極大,像春天的陽光之於小草,是怎麼也回報不完的。
寸草心是指兒女的孝心(實指)
我暈~~小學題。。。
那就是「擬人了」
小草報答太陽的恩情
4. 運用古詩句
1.小東是來個貪玩的孩子源,六年級了還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我會這樣用學過的古詩勸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當小芳浪費糧食時,媽媽用唐代詩人李紳的詩句教育她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春節到了,可是叔叔還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過年,我會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小明和小紅一起做數學題。他們用一種方法算,怎麼也做不出來,換了一種方法,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明說;"這可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相近。
5. 新編小學語文教材的古文古詩篇目增加,學習古文有什麼益處
這是我們國家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的底蘊始於古代文學,學習文言文,閱讀古文能使人切實接觸到中國的古代文化,體會文化美感,了解古今詞彙的關系,擴展語言知識。
6.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之我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千百年來我們對唐詩都愛不釋手.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是我國唐詩中的藝術珍品.讓小學生讀懂它,理解它的內容,讓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
古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像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像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像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乾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徵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像,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於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
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繪的迷人的畫卷。除了學完課本中的詩文,還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詩書讓他們課外誦讀。學生通過課外誦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文的語言,步入詩文的境界,就會得到很多課外的積累。學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課外的誦讀與積累,反過來,就會大大地促進我們語文的教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我國的古詩,更是我國語言中的珍寶,藝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我體會到,要讓學生喜歡和學好古詩文,以上就是我個人總結的經驗。
7.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
古詩詞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營養。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的數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名篇,有的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山河景色,有的向我們描繪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有的向我們介紹了美好的人間真情……在教學時,我們看到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讀一讀古詩、說一說意思、背一背古詩就完了。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不展開深入的研究,那麼,學生就不能品味到語言的精彩和詩詞內涵的豐富。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見,在小學階段,適當地滲透鑒賞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為學生將來進入初中學習古詩詞打下良好的鑒賞閱讀基礎。
一、讀詩,捕捉審美初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指導學生朗讀好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節奏美和音律美。朗讀古詩是綜合感受古詩、鑒賞古詩、體會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於我們理解古詩的內容,領悟那些只可意會的豐富內涵。在閱讀時,最好讓學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潤到詩的情境之中,讓大腦接受最初的、最鮮活的信息。在接觸這些信息的一剎那間,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柳宗元的《江雪》,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在教學時,讓學生朗讀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引導學生反復讀一讀「千山」、「萬徑」這兩個詞,再去讀一讀「鳥飛絕」、「人蹤滅」,就會發現,這兩句中的「千山」和「萬徑」,不僅僅是為了襯托下面兩句中的「孤」和「獨」,在「千山」和「萬徑」之後加上「滅」和「絕」兩個字,就把當時的那種寂寞、冷清描寫到了一種極致。
二、品詞,體味語言之美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如果教學時能認真揣摩、品味,並引導學生加以賞析,就能使學生體味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於當今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古代語言接觸得不多,他們對其中的一些詞語覺得難以理解,對全詩內涵的把握不夠。教師要善於捕捉關鍵字詞,因為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而動全身,對表現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意味雋永。對詩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理解是個難點,怎麼理解呢?在教學時,還得藉助插圖。圖上畫著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與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輝映,遠遠望去,水色、月光融為一體,顯得多麼和諧。理解這個詞後,再去讀後面的詩句,就相對淺顯易懂了。
三、想像,揭示古詩內涵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作品所提供給讀者的語言符號,不像舞蹈、音樂、雕塑那樣直接刺激讀者的感官。學生品味古詩只能根據作品所提供的語言符號,如果這些語言符號不能幻化為頭腦中的畫面,那麼,再美的文字,它只是一種符號。古詩語言凝練、蘊含豐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不僅要讀懂古詩的表層意思,更要讀懂詩的言外之意。豐富的想像、聯想是鑒賞詩句的重要方法,要邊讀詩,邊想像,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觸其物;要想出詩中畫面,讀出畫中詩味。
白居易的《池上》寥寥數筆,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偷蓮」小童的憨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在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想像來加深對詩的理解,一是看圖想像小娃撐小艇時的心情;二是想像小娃偷采白蓮後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學生邊看圖邊想像,有的說,小娃看到白蓮,一邊采,一邊往嘴裡塞解解饞;有的說,小娃看到白蓮就說「好大的蓮蓬」;有的說,小娃採到白蓮後便想,趕快躲哪兒把它吃了……一幅小娃「偷采」白蓮的景象,被他們描述得有聲有色,讓人聽了便能體會到小娃的樂趣。
著名的語言學家夏丐尊說過:「在語感敏銳的人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意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在古詩教學中,只有關注學生對古詩的鑒賞程度,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古詩帶給我們的魅力,由淺入深,化難為易,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
8.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古詩詞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像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像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像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乾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徵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像,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於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
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繪的迷人的畫卷。除了學完課本中的詩文,還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詩書讓他們課外誦讀。學生通過課外誦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文的語言,步入詩文的境界,就會得到很多課外的積累。學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課外的誦讀與積累,反過來,就會大大地促進我們語文的教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我國的古詩,更是我國語言中的珍寶,藝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我體會到,要讓學生喜歡和學好古詩文,以上就是我個人總結的經驗。
(每項的標題是總結)
9. 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如何教學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古詩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千百年來我們對唐詩都愛不釋手.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是我國唐詩中的藝術珍品.讓小學生讀懂它,理解它的內容,讓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如何較好小學語文古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像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像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像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乾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徵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像,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於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繪的迷人的畫卷。除了學完課本中的詩文,還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詩書讓他們課外誦讀。學生通過課外誦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文的語言,步入詩文的境界,就會得到很多課外的積累。學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課外的誦讀與積累,反過來,就會大大地促進我們語文的教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我國的古詩,更是我國語言中的珍寶,藝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我體會到,要讓學生喜歡和學好古詩文,以上就是我個人總結的經驗。